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可穿戴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一次机会,一次考验

时间:2024-05-22 10:42:42 科技赋能

对于如今可穿戴行业的玩家来说,他们往往坚持一个简单的逻辑:可穿戴设备市场正处于爆发初期,生态系统正在逐步形成。

如果你不进去,那就太晚了。

就像一辆刚刚进站的长途客车,人潮汹涌,争先恐后地上车:国际巨头想要坐上驾驶座,他们想要的是“领导力”;互联网公司觊觎指挥者的位置,他们想要的是“领导权”“领地”;而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则在争夺乘客席位,寻求“门票”。

但没有人知道这辆公交车何时会驶入快车道。

即便如此,我们可以肯定,这辆“巴士”将会极其庞大。

据研究公司CCSlight估计,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的87%将是腕部相关产品,其中包括10,000个智能手表和10,000个智能手环。

BergInsight也做出了类似的预测。

据其公布的行业数据显示,每年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1万台,每年将突破1亿台,年增长率达54.7%。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惊人的预期市场存量赋予的“深度”外,可穿戴设备本身的特性也决定了区别于其他行业的“广度”。

可见,可穿戴设备涉及的行业门类极其丰富,包括电子元器件、材料、系统、软件、物联网、云计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电池寿命、移动健康、移动医疗技术、大规模数据、与智能家居和车联网的创新集成应用、外观设计和精密制造。

这些链接对于最终的用户体验至关重要。

木桶里的水量永远是由最短的木板决定的:即使外观和交互无可挑剔,一天需要冲水3次的智能手表也无法俘获消费者的心。

虽然竞争的残酷决定了“赢家通吃”的市场规则,但行业地位和可用资源也决定了大多数厂商无法参与巨头们斥资数亿美元搞的“圈地游戏”。

但幸运的是,可穿戴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为所有制造商提供了公平的参与机会。

但与其说是“机会”,不如说是“考验”更合适。

可穿戴设备如何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功能,最大程度地适应多样化的消费者需求,吸引消费者,都将是所有参与者面临的难题。

不仅如此,这个“考验”对于大多数厂商来说将会更加困难。

当市场上只有一位领导者时,就没有“路线”。

但当“领导者”数量上升到5个或10个时,选择哪种芯片、使用什么操作系统就变得至关重要。

这需要中小厂商仔细权衡行业趋势和自身优势来做出判断。

这种“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剧本在科技圈并不罕见。

诺基亚曾试水微软。

谁也没有想到,“已经是一百年后了”。

机遇与危机并存。

巨大的收益伴随着高风险,但如果能准确把握消费者心理、行业趋势和自身优势,将三者结合起来,中小企业逆袭的日子就不远了。

OFweek中国可穿戴设备高峰论坛将于2020年4月28日在深圳举办,邀请了包括腾讯、华为、京东等行业领先企业在内的行业领袖分享他们对可穿戴设备发展的思考。

与此同时,可穿戴设备行业人士将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可穿戴行业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