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的未来自然是一场饕餮盛宴,但最终只有有限的寡头能坐下来分享美味。
对于计划进入或已经进入硬件市场的初创企业来说,现在就应该认清未来的形势,理性选择发展路线,这样不仅可能避免死亡,还能分得一杯羹。
每当有新的跨代产品出现,科技行业就会疯狂一阵子。
十年前是智能手机,今天自然是VR。
今年以来,VR越来越火爆,让人们越来越高兴、兴奋,也让人们越来越迷茫、害怕。
无数大大小小的品牌都义无反顾地进入了VR硬件市场。
三年后,有多少人会成功?退一步,哪怕只是全身而出。
VR的未来自然是一场饕餮盛宴,但最终只有有限的寡头能坐下来分享美味佳肴。
对于计划进入或已经进入硬件市场的初创企业来说,现在就应该认清未来的形势,理性选择发展路线,这样不仅可能避免死亡,还能分得一杯羹。
VR硬件领域的初创公司正走在一个三岔路口,左边是PC主机外设路线,右边是手机VR眼镜路线,中间是一体机路线。
如何选择? PC级VR设备 Oculus riftHTC的VIVE被业界公认为最好的PC级VR体验 索尼PS游戏机的VR外设 PSVR是一款PC外设VR,面对Oculus、HTC和索尼三座大山(索尼的VR产品是PS游戏主机外设),这三大巨头在VR领域都认可了强大的核心技术,这并不是创业团队所觊觎的。
而且,他们的产品在这一年里纷纷发布,创业团队连跟进的机会都没有。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
PC外设VR只能针对少数认真的游戏玩家和极客。
市场很小。
即使VR普及,这部分市场的赠品量也不会太大。
这是机会成本最高的路线。
目前,走这条路线的初创公司并不多。
移动VR眼镜似乎最符合创业项目的标准。
首先,这样做的门槛极低。
“镜头+外壳”不需要任何先进技术,生产供应链也非常简单。
其次,产品价格便宜,易于上市。
但事实上,这对于创业团队来说是最致命的陷阱。
安卓手机厂商两大巨头中,三星发布了GEAR VR,华为也在P9发布会上发布了VR产品。
这两家厂商已经占据了Android手机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对于其他手机厂商来说,这是免费的事情。
只要他们不傻,迟早会生产出产品的。
未来移动VR眼镜的主流方向是为手机定制配件。
独立厂商这样做的话,迟早会被杀掉。
看来唯一的出路就是一体机了。
这个领域基本上没有巨头拦路,也没有基准或标准。
作为一个新的品类,产品尝鲜的消费者很多,懂得挑毛病的人却很少。
技术和细节上还有很多漏洞可钻。
而普遍的观点是一体机将成为VR硬件的主流形态,市场前景极为看好。
这正是现在进入市场的大多数投机品牌的思维,而且老练到充满了天真。
三星的GEAR VR是移动VR眼镜的代表作品。
投机性初创公司往往缺乏对技术的敏锐洞察力。
事实上,一体机的技术难度并不比PC外设VR差,某些方面的门槛甚至更高。
华为手机VR眼镜亮相P9发布会——适合VR的华为VR芯片和屏幕均可选购(三星、高通、Intel、AMD等厂商已陆续优化VR,三星最新AMOLED屏幕支持VR低余辉),90Hz刷新率要求),但光学、系统底层算法、位置跟踪等技术的开发和集成只能由硬件厂商自己解决,尤其是一体机的佩戴,看似简单实则难度极大。
虽然这些领域没有大家熟悉的“名牌”,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技术专家。
例如,第二代IDEALENS前几天刚刚在美国西雅图发布。
他们邀请了Unity Technologies首席软件工程师Pete Moss、UploadVR首席执行官Tyler Freeman和VRstudios产品集成总监Ivan Blau。
斯特恩、《VR之路》网站记者凯尔·雷森贝克等VR行业标志性人物体验了二代机并获得了极高的好评。
从这些大牌的反馈来看,这家厂商已经实现了VR的FOV(视场角),是目前业界最大的FOV。
还推出了识别精度达到1mm的定位系统以及基于Android深度开发的操作系统。
。
更重要的是他们为第二代手机推出的佩戴方案,将主机部分的重量降低至1.5克,将电池仓置于后部,并提供免调节的佩戴方式。
Kyle Reisenbeck认为,这套佩戴解决方案非常受欢迎,非常富有想象力,能够很好地支持复杂的移动应用环境。
一款好的一体式VR耳机佩戴方案,来自于优秀的人体头部工程研究(比手机人体工学复杂得多)、大量的设计方案和实验数据,也与整个VR头显的分布有关。
硬件系统,以及应对各种极端情况。
根据需要提供条件和使用详情。
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技术团队积累长期的研发成果才能实现,而并不像初创公司想象的那么简单。
从长远来看,一旦VR一体机普及,消费者观念逐渐成熟,更不用说光学、追踪等核心技术点,任何一个环节技术的缺失都会造成厂商市场竞争的致命弱点。
初创公司基本上没有时间和商业条件来完成这样原始的技术积累,然后与IDEALENS等厂商竞争。
如果我们继续在硬件领域开发自己的技术和解决方案,我们只会患上慢性绝症。
事实上,初创公司开发一体式VR硬件并不完全是死胡同。
行业发展的成熟自然会形成多元化的市场生态,其中也蕴藏着机遇。
一旦产业链上下游配套成熟,掌握核心技术的厂商必然不甘于只做消费终端,商业格局的演变将推动B2B解决方案市场的发展。
届时,初创企业可以绕过技术壁垒,直接从供应方购买解决方案。
他们可以利用节省下来的研发成本和灵活的运营优势,专注于强化品牌和营销,抢占消费终端和行业应用的底层。
市场。
(这个发展轨迹其实在智能手机领域已经得到了完美的验证,现在二线手机品牌基本都是这样做的。
)VR行业距离这个成熟度还很远。
对于已经进入市场或者计划进入市场的创业团队来说,关键是看清机会并抓住机会。
一方面,现在就开始寻找技术支持者,发展稳定的合作关系,甚至可以在前期获得一些技术和解决方案的授权或转让,这样可以在市场初期快速跟进产品和迭代发展。
另一方面,正在加紧在内容、零售渠道、行业应用等方面的布局。
这一层面的资源巨大,商业环境复杂。
任何厂商都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绝对优势。
初创公司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可以说,建立基础市场优势是初创公司的立身之本。
这个层面的优势,意味着上游厂商未来的话语权和议价筹码。
如果做得足够好,倒逼上游厂商也不是不可能。
总体而言,对于初创企业来说,这条发展路线的机会成本最低,成功潜力最大。
越是异常火爆,就越说明里面有很多陷阱。
今天的 VR 就是这种情况。
一个领域永远只有少数公司能够赢得最后的奖项。
VR呈现的盛宴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嘴快的人都能吃到。
这是一场无需门票的豪华盛宴。
进去很容易,但找到座位却很难。
战略路线的选择,最终将决定进入者中谁能吃肉、能喝汤?或者只能吃残羹剩饭,甚至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