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举办第四届科技向善大会:寻找科技与社会共存的新方式。
2020年1月9日,腾讯科技向善与数字未来大会在北京召开。
本次会议是腾讯研究院主办的第四届科技向善大会。
以“共生”为主题,探讨现实世界与数字空间、传统产业与数字技术、线下世界与线上世界的新关系。
大会上午分会场“共生·科技向善”聚焦数字世界与现实社会的互动影响。
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教授·项飙、科幻小说家作家·陈楸帆、腾讯集团资深副总裁郭凯天、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研究院院长斯晓分别致辞。
腾讯研究院与腾讯研究院联合发布《科技向善白皮书 》,总结了过去一年业界在技术领域的思考与探索。
腾讯集团高层副总裁郭凯天也回顾了过去四年科技向善作为一个行业理念的发展。
他说,“新年是特殊的一年,大家的感受都是一样的。
疫情发生时,学校、餐馆、商场都暂时关闭,很多‘门’关上后,大家发现数字平台向人们敞开了大门。
”可以说,数字技术给疫情期间不确定的世界带来了更多确定性,互联网行业这几十年的发展得益于网民的支持和支持。
全国广大民众,也受益于政策的发展,因此,在考虑互联网行业发展和企业发展时,应该放在国家和社会对数字技术未来的期望的背景下。
在这个大背景下思考问题,科技向善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应该成为中国社会乃至人类社会在迈向数字未来的过程中不变的基本原则。
后疫情时代的科技发展与反思 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在发言中指出,今年的大会特意选择了“共生”这一包容性主题,总结过去一年人类社会的共同经验,也代表了互联网行业和数字未来应该倡导的发展方向。
2018年,人类社会迎面遭遇新冠病毒,疫苗研发进度加快。
但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仍将与病毒共存。
过去的一年,整个社会运行、生产生活方式发生的变化还将继续演变。
同样,传统行业与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合,远程会议、远程办公、在线教育迅速普及。
融合不是替代,也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共生共荣、相互促进。
“科技产品融入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程度正在进一步加深。
如何利用科技的新鲜力量解决问题,是科技向善的本质,也是我们需要持续思考和发展的方向。
”行动吧。
”司晓说道。
英国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家教授项飚在主题演讲中建议,科技行业在设计现代系统的过程中应关注更多细节,“如何在更细化地说,衡量劳动的有效性除了用户的视角之外,是否也可以将劳动者的主观意识和感受纳入到系统的评价体系中?”科幻作家陈楸帆在主题演讲《当赛博朋克成为现实》中指出。
科技造福的重要意义。
,就是思考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技术体系,以及如何与自然、与我们自己和谐相处。
他以“登山”为例指出:“在这个过程中,科技应该像爬山一样,帮助人们不断看到更远的距离、更美丽的风景。
” 《科技向善白皮书 》:探索科技与社会共生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研究院司晓、腾讯学院院长、腾讯企业文化部总经理马永武共同发布《科技向善白皮书 》(以下简称) )。
以来,腾讯研究院每年通过内外部案例研究、访谈等方式,分析科技行业内生的好产品和模式,吸纳社会各界对科技行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并进行整理进入年度《科技向善白皮书》。
《白皮书 》 总结梳理近一年来全行业科技向善的思考与实践,选取多个领域知名学者,围绕技术伦理、互联网行业治理、建设等话题进行采访企业内部科技向善机制的探索,以及“可解释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辅助自闭症诊断”、“线上社区氛围营造”、“短视频流量分配机制”等技术和互联网案例研究。
此外,《白皮书 》还新增了“科技抗疫”专题,截取四大互联网行业抗击疫情的努力:“疫情谣言管理”、“AI辅助筛查”、“数字流通调查” 》和《推动疫后经济复苏》是疫情期间的重要时刻。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邱泽奇在《白皮书 》序言中呼吁,要更加广泛地关注科技产业的良好实践,加快科技造福人类的实践:“社会对美好事物的需求无疑是对技术给社会带来的好处的理解、积极的思考、忧郁的批评,都是我们在技术似乎越来越自主、科技实践的时代所需要面对的。
善意的倡导和批评只有在造福人类的实践中才能得到落实,共生才是用科技增加社会福祉的基本原则。
以社会需求推动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