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一加发布了性价比新旗舰一加ACE 3V。
这看似不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发布会,但却是第一批拥抱AI的中端智能手机,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
发布会上,他们特别邀请了创始人、董事长以及最近越来越火的集团CEO周鸿祎,分享了一些关于人工智能和手机的未来趋势。
周鸿祎分享了15个AI产业发展趋势,其中最重要的是“未来五年,手机将是AI最好的硬件载体。
不转向AI的手机厂商将成为下一个‘诺基亚’。
” ”确实,随着第一批AI手机的推出,“手机是AI最好的载体”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每个手机厂商都要拥抱AI已经成为行业共识。
“拥抱AI”只是一个口号。
如今,任何智能手机都可以安装各种大型应用程序,包括许多可以使用浏览器直接访问的产品。
但在具体实践层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目前,全球手机领域的两大领头羊苹果和三星都非常坚定地拥抱AI。
OPPO也是如此。
作为国内首家提出AI手机概念的企业,其早已表达了全面布局AI的战略决心。
三人的战略愿景不谋而合。
苹果和三星在实践中走了两条完全不同的路线。
苹果选择在内部开发整个堆栈,而三星则以类似的“外壳”方式连接到谷歌的 Gemini 大型模型。
对于像OPPO这样志在超越三星、与苹果抗衡的国产手机企业来说,如何在实用层面拥抱AI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命题。
一方面,海外车型无法使用,国内大车型上游竞争格局尚不清晰。
另一方面,全栈自研和培训的成本意味着巨大的负担。
作为先行者,OPPO的每一次尝试都是行业的先锋。
对于OPPO来说,如何将新一轮AI技术与手机结合,实现为toC应用,并高效转化为商业价值,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
其实,最先直面这些问题也是一件好事。
因为谁能很好地回答新问题,谁就能在行业中赢得新的地位。
01 AI和手机互相需要。
在讨论手机厂商如何做AI之前,有一个初步问题值得讨论,那就是“手机和AI,谁需要谁?”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市场上存在两类问题。
声音。
一种认为,在手机市场增长放缓甚至停滞的时代,手机需要AI来突破当前的市场天花板,获得新的竞争优势;另一位则认为,虽然大型AI模型已经展现出惊人的效果,但需求端的转换效率较低。
如果找不到好的切入场景,最终可能难以大规模落地。
因此,更需要手机辅助AI进入高频场景。
两种视角结合起来,说明AI和手机其实是“互相需要”的。
近年来,手机软硬件迭代速度明显放缓。
过去最具竞争力的硬件参数和软件设计正在趋于成熟和饱和。
每年新旗舰手机的变化越来越小,用户换机周期也大大增加。
拉长了。
尤其是今年,业内人士都知道,今年供应链成本大幅上升,将严重挤压手机厂商的利润空间。
这也是为什么各家手机厂商越来越重视服务生态的建设,因为服务可以增加用户粘性,更重要的是为营收增长带来新的想象空间。
在AI方面,其实去年充满激情的大模型领域,今年也有些焦灼,迫切需要更频繁的进入场景。
目前的大模型应用大多以网页、App的形式存在,或者为开发者提供API接口。
但对于真正想要充分利用大模型的普通用户来说,还是不太方便,形式也不够丰富。
而且,完全运行在云端的大型模型很难利用用户的个性化数据实现更深层次的功能集成。
在这方面,ChatGPT就是最好的例子。
自 2018 年 11 月推出以来,ChatGPT 经历了爆炸性的用户增长。
去年夏天,ChatGPT在用户尝试后遭遇“倦怠”,流量不升反降。
现在,ChatGPT 拥有约 1.8 亿用户。
考虑到获得1亿用户只用了2个月的时间,14个月过去了,这个数字只增加了1万。
你能感觉到它在成长中遇到了困难。
巨大的摩擦力。
聊天GPT |来源:视觉中国 类似的问题实际上困扰着所有大型模型应用。
首先,现在的用户获取成本极高。
目前,国内一些大机型原生应用的综合用户获取成本——包括用户下载成本和一周内留存用户的算力消耗,很可能已经达到12-15元/人。
,而且这个成本似乎越来越高。
大模式在前期的奇效很容易吸引用户尝试,但如何满足特定需求留住用户并将其转化为付费订阅带来收入是一个更加困难和重要的问题。
因此,当我们讨论手机与AI的结合时,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手机厂商与大型科技公司实际上并不存在“生态位”的竞争关系。
并不是一方能够“从技术上卡住对方的脖子”,双方都有各自的业务问题要面对,只有在开放合作的前提下推动用户体验、增加市场增长,才能实现双赢。
02 需要勤奋和责任感 在行业领先的两家公司中,三星选择直接对接谷歌的Gemini大机型,参与度较低,几乎可以理解为“壳”。
据目前的传闻,苹果正在自研全栈的大规模模型,虽然有传言称苹果将与百度的文心一言合作,但这极有可能是为了解决合规问题。
人们越来越相信缩放定律,未来大型模型的能力将不断提升,甚至可能导致通用人工智能(AGI),这将是一个越来越令人期待的目标,但也是极其昂贵的。
要实现AGI这样的东西,即使你有很大的向往,你仍然需要考虑公司是否有能力几乎无限地持续投资。
显然,三星和苹果在这件事上有着不同的选择,甚至连全球第一的苹果也未必最终能独自走完这条路。
在这个时代,手机企业需要勤奋、负责。
所谓本分,就是掂量一下自己硬件的利润空间,看能否追求一个“全栈自研”的顶级通用大型模型,并用它来称霸世界;而你也不应该指望仅仅因为硬件围绕着用户,就想通过“智能助手”颠覆原有的移动互联网生态。
想太多有害无益。
所谓勤奋,就是随着进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我们必须积极考虑不同的使用场景和不同的需求,并为了追求效率和体验的不断提升,用有效的方法解决复杂的语义和图像问题,甚至最终我们。
应该考虑使用参数规模相对较小的本地部署模型来解决简单、即时的用户指令,这些用户需要的是能力、体验和成本的有效且平衡的进步,这正是手机制造商应该发挥的空间。
我觉得OPPO现阶段比较符合“勤奋+责任”的定义,比如我观察到它并没有太强调“全栈自研”,也没有采用“全栈自研”的方式。
使用移动助手卡槽的想法。
相反,它是开放的合作和专业的。
解决用户问题的专业知识。
事实上,像OPPO这样的各大手机厂商在手机场景的AI开发方面已经拥有长期的经验。
从语音识别到图像处理,他们充分了解用户需求。
现在大模型技术的出现,实际上给解决用户问题提供了新的工具。
在这样的战场上,注重产品和用户体验的企业一定会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新的目标。
据了解,OPPO早在2018年就开始了大机型相关的AI布局。
今年早些时候发布的Find X7,作为主打AI功能的第一代旗舰手机,也打响了“AI手机”的第一枪。
春节期间,OPPO向多款现有机型和千万用户推送了AI功能更新。
至此,一加已经完成了千元机上的AI功能覆盖。
OPPO大机型的发展历程,其实体现了中国手机厂商在这个问题上的独特思考和自己的方法论:致力于成为AI手机的贡献者和普及者,让AI从尝鲜走向普及,并加速AI手机时代的到来。
OPPO发布手机Find 2.0时代技术能力的发展,构建了非常必要的新架构。
分析可以发现,一方面,OPPO投入自研,独立训练晶心大模型,在部署时进行了三种不同尺度的分类,以追求更高的效率;另一方面,OPPO也并没有过度追求大参数、大算力。
在超大型模型的运用上,为上游大型模型公司保留了开放的生态系统和成长空间。
可以说,OPPO作为“先行者”,为其他厂商树立了榜样,率先构建了新时代手机AI能力架构的典范。
这一发展战略实际上已经开始转化为成果。
自去年ColorOS 14内置AI大模型功能以来,OPPO已在大部分机型上实现了AI大模型功能。
春节期间推送的功能据说收到了很好的用户反馈,使用量有所增加。
03 顺应用户需求寻找角落。
关于AI-Native硬件的未来,其实不仅仅是手机的想象。
目前有很多初创公司正在尝试进行各种新的硬件尝试。
例如,一些团队正在尝试制作全语音交互硬件,或者类似于“游戏机”但没有第三方应用程序的触摸设备……看来,在大型模型和硬件结合的未来,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今天我们说“手机是AI最好的载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AI在消费端落地的唯一可能。
只是目前大型AI模型所展现的多模态处理能力涉及图片、视频、语音、文本。
唯一能够方便地实现这些多模态输入输出的硬件就是智能手机。
在模型方面,大型模型应用不仅需要足够强大的网络能力,还需要一定的本地训练和计算能力,以在涉及隐私时实现安全脱敏。
智能手机仍然是唯一可以做这两件事的设备。
在智能手机上,大机型拥有最广阔的应用空间,无论是基于大机型的语音助手、将大机型的图像生成能力与摄像头、相册相结合,还是基于大机型的机内数据搜索等都可以给用户体验带来巨大的改变。
OPPO在2月份发布的AI手机白皮书中提到,他们拥抱AI的最终目标是让机器主动了解用户的习惯和需求,让用户交互变得直观。
例如,拍照、编辑图片不再需要使用多个应用程序,搜索信息不再需要跨越多个平台,让手机的使用过程更加简单便捷。
就像OPPO在Find X7上的AI模型一样,拥有很多功能,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相册中的AI消除功能。
这背后是OPPO对用户需求的思考。
这几年,手机厂商纷纷推出镜头、滚动大底、滚动算法,让用户“拍出更好的照片”。
然而,大多数用户真正的需求是“简单而完美记录生活”。
纯粹的技术能力可以堆砌,但对用户需求的洞察和理解才是OPPO弯道超车的机会。
OPPO在Find中的AI消除功能展示X7写真集|来源:OPPO官网 目前推出的这些功能只是AI与手机融合的第一步,随着用户使用得越来越多、越来越熟练,更多新的AI方向的需求将会被逐渐发现。
事实上,这将为手机厂商带来一些新的机会,随着AI服务渗透到手机体验中,消费者购买手机的决策模式将逐渐从“一次性消费模式”转向“服务模式”。
智能手机的开发和销售将不再以“模式”为周期,而是越来越一致,手机厂商之间的竞争也将越来越像互联网公司的竞争。
业务问题最终总会回归到用户需求上。
回顾历史,每一次更好地满足需求,都会有“弯道超车”的机会。
OPPO在国内手机企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大机型的技术浪潮带来了用户体验跨越式的机会。
这也是OPPO超越三星和苹果的机会。
移动互联网时代结束后,手机战场逐渐沉寂。
然而,大模型技术的进步和AI手机新角落的出现,将让我们有机会看到精彩的故事再次上演。
*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本文为极客公园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