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蚂蚁集团CTO何征宇:从智能出现到应用出现,让AI触手可及

时间:2024-05-19 16:07:24 科技赋能

4月25日至29日,中关村论坛年会在北京举行。

今年论坛的主题是“创新:建设更美好的世界”。

在27日的“未来人工智能先锋论坛”上,蚂蚁集团首席技术官何征宇表示,大模型的出现只是AI新世界的一个小火花。

只有融入千行百业的创新应用,才能百花齐放。

从智能的出现到应用的出现,让每个人都可以使用,人工智能迫切需要解决“可靠、经济、易用”三个核心问题。

(蚂蚁集团首席技术官何征宇在中关村论坛年会上发言)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升级,推动大模型的产业应用,部署和建立大产业模型已成为我国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如何推动大模型的创新应用真正赋能千行百业,推动人工智能新范式内在价值的真正释放,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

何征宇在讲话中表示,大型模型从技术爆发到产业落地,再到实现改变人们的生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智能的出现到应用的出现并让每个人都可以使用,人工智能迫切需要解决三个核心问题:可靠性、经济性和易用性。

在他看来,克服行业应用的“可信度”挑战,是人工智能带来产业变革、让每个人都能用上的首要前提。

他认为,基于大模型的AI系统存在“AI错觉”、“无法解释”等诸多问题。

实现与人类价值观的超级契合,是保证AI可靠性和可信度的唯一途径。

然而,人类很难控制和协调自己行为的每一步,“AI监督AI”需要在技术层面实现。

他表示,针对大模型可靠性问题,蚂蚁集团积极参与行业共建,并于2019年推出了“蚂蚁天剑”大模型安全综合平台。

“倚天剑”本质上是用小模型来“监管”大模型。

模型在技术层面实施大型模型的安全性能测试和防控加固。

已在金融、互联网等场景得到有效验证。

其次,“经济”决定了大模型应用能否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进而成为新的生产力,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甚至思维方式。

何征宇认为,大规模模型应用的部署不仅面临安全性、可靠性挑战,还面临算力、成本、可控性等关键问题。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爆发式发展带动了智能算力需求暴涨,但也带来了“一卡难求”的供需失衡以及智能计算硬件利用率低、GPU算力高的问题成本、计算硬件的巨大投资,以及由此产生的问题包括能源消耗的飙升。

当前,我国从政策层面高度重视计算产业的绿色发展,需要产业界共同努力寻找解决方案。

他以支付宝五福AI活动为例,介绍了蚂蚁集团在绿色计算方面的一些探索。

今年五福节期间,蚂蚁集团技术团队通过将模型压缩为局部推理计算、大小模型结合分层、小模型并行分布式推理等措施,在推理和训练层面进行了多轮优化。

卡多卡,大大降低成本。

并提高GPU(图形处理单元)和CPU(通用处理器)性能。

据了解,蚂蚁集团从CPU通用计算时代开始,就一直在构建绿色高效的智能计算系统。

该系统可支持支付宝首页每天推荐的30亿PV算力的智能调度,全年节省机器资源消耗40%以上。

目前,蚂蚁集团的绿色计算和智能计算技术已向业界开源。

此外,“易用性”也决定了人工智能行业的应用范围。

何征宇认为,目前市场上的AIGC工具对于普通人来说仍然存在使用障碍,实现智能化“傻瓜式”操作和应用尤为重要。

他以最近流行的“AI编程”为例,阐释了易用性对于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普及的重要性。

过去一段时间,阿里云、百度、蚂蚁集团等公司相继推出“AI编程”工具,如蚂蚁集团名为“CodeFuse”的智能研发平台,可以在开发过程中直接将设计图纸转换小程序、APP、网页等,一键转换为前端代码,让“代码新手”秒变工程师。

目前,超过50%的Ant程序员使用AI来编写代码,他们提交的代码中有10%是由AI生成的。

何征宇认为,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期待始终是有益的工具,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它是否可靠、经济、易用。

何征宇总结了“创造人人可用的人工智能”的三个关键:在技术层面实现“人工智能监督人工智能”,确保安全可靠;把大模型变“小”,节约能源,提高效率;并实现智能化“傻瓜式”操作,让普通人更容易理解和使用。

他认为,人类的未来不是被人工智能取代,而是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中关村论坛是中国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平台,已成功举办十四届。

本届论坛汇聚了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百余个外国政府部门和国际组织的数千名专家学者,围绕科技创新引领社会进步、改善民生、可持续发展等话题,聚焦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材料。

等前沿科技领域,进一步围绕6G、脑机接口、区块链、合成生物制造等前沿科技领域开展思想碰撞和科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