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爆发已经三年了。
这三年间,全球对电子产品的巨大需求逐渐减弱,但市场降温速度远超企业预期。
去年半导体行业争夺上游晶圆,带来库存高风险。
随着需求逐渐下降,这些囤积的芯片开始被卖光。
最初的紧缺,从疫情爆发至今已经三年了,庞大的半导体产业链也受到了疫情的影响。
去年,全球芯片短缺开始出现。
当时芯片短缺的程度是难以想象的。
美国商务部的一项调查显示,截至2021年底,各家半导体厂商的芯片库存只剩下5天左右,远少于2019年底的40天。
芯片短缺甚至已经蔓延到家电行业。
飞利浦空调(中国)运营总部总经理甘建国去年4月表示,自2020年11月以来,空调电脑板芯片一直供不应求,芯片供货周期有所延长。
因此,现在需要提前180天备货,最长提前360天,以前最多需要提前45~60天备货。
面对这样的芯片短缺,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在接受《时代》杂志采访时对芯片短缺做出了专门解释,指出“肯定有人在供应链的某个环节囤积芯片”。
确实,在这样的缺货情况下,为了保证产品的正常供应,不少厂商选择大批量采购货品,增加芯片库存,以抵御未来的风险。
去年6月,全球九大芯片制造商的库存总额为647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这九家芯片厂分别是:台积电、英特尔、三星电子、美光、SK海力士、德州仪器、英飞凌、意法半导体、西部数据。
需求断崖式下跌 疫情爆发三年后,疫情带来的电子产品消费热潮已开始消退。
毕竟,已经购买了平板电脑和电脑的家庭不会再购买第二台。
从终端市场来看,全球个人电脑、手机等设备的需求有所下降。
Gartner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全球个人电脑需求大幅下滑。
4月至6月计算机制造商出货量为7200万台,较去年同期下降12.6%,为九年来最大跌幅。
Gartner(2022年6月)全球各大厂??商也在财报中表达了对下半年芯片前景的悲观态度。
英特尔首席财务官David Zinsner认为,今年下半年的前景变得“非常混乱”,英特尔暂时冻结了PC芯片部门的招聘。
电脑和智能手机两大终端市场的萎缩,给显卡、DRAM、芯片设计、面板行业带来下行压力。
存储方面,三大厂商均对下半年表现悲观。
美光发布的财报预测中,客户减少了未使用芯片的库存,2023财年第一季度出货量将环比下降; SK海力士也下调了下半年出货量预期;三星还表示,将灵活管理供货量,避免销量过度扩张。
即便如此,存储芯片的价格仍在下降。
根据Trendforce最新预测,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NAND平均价格将下降-9%和-7%;而第三季度DRAM平均价格将为-9%,第三季度为-7%。
-6%。
对于显卡来说,需求也有所减弱。
随着挖矿浪潮逐渐消退,今年以来显卡均价一直在下跌。
高端显卡GeForce RTX 3080 TUF Gaming OC在澳大利亚市场单日价格下跌35%,创历史最大跌幅。
面板也受到影响。
业内人士透露,虽然液晶面板厂商一直在减产,但产量仍超过电视品牌供应商的需求。
2022年上半年全球AMOLED智能手机市场,其面板出货量仅为约2.78亿片,较去年同期下降10.5%。
芯片已售完并积存。
当“寒潮”袭来时,芯片不可避免地被抢购一空。
从惠普、戴尔、联想、宏碁、华硕、微星、技嘉等公司的汇总数据来看,PC总库存已攀升至148亿美元。
此外,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一季度不少手机企业库存周转天数大幅增长。
尽管今年国内安国手机厂商已经削减了2亿台订单,但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安卓手机的库存已经超过3000万台。
中芯国际在投资者调查中表示,目前正经历智能手机领域最大规模的库存调整。
“智能手机终端公司仍有大量库存,因此不需要额外采购芯片。
”来源:wind、界面新闻 国内IC设计厂商的平均库存周转天数也在增加。
威尔、中微、寒武纪等设计公司今年年中的库存总量较去年年底有所增加。
威尔2022年中期库存较2021年底增加近40亿元。
CINNO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国内设计厂商平均库存周转天数增至192天,同比增长与去年同期相比约为58天。
业内人士透露,国内中低端8位MCU库存周转率已高达9个月。
MCU厂盛群指出,目前库存水平约为四个月,渠道端平均库存水平为五个月。
九个月总库存水平创历史新高。
半导体代工厂的库存也在增加。
全球最大IC分销商艾睿电子2022年库存创历史新高。
捷普、新美亚、鸿海、伟创力、和硕、广达、仁宝、英业达等代工厂的平均库存天数已连续六个季度增长,从去年12月的62.7天增加到今年的3天。
该月有 66.8 天。
需求的下降和库存的积累,自然导致芯片价格因供应过剩而暴跌。
不久前,央视财经也报道称,意法半导体某款芯片,该芯片是电子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2021年一度涨至3500元左右,但2022年已回落至600元左右。
降价幅度超过80%。
此外,消费电子控制芯片的市场价格也持续走低,从百元高位跌至两位数。
与国内情况相比,国际芯片厂商的库存增加更为明显。
日经亚洲瞄准全球近2350家芯片相关上市制造企业发现,2022年第一季度库存金额较2021年底激增约970亿美元,剩余库存和增量均达十成年内新高。
韩国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芯片库存猛增79.8%,库存增幅较5月份的54%增长近40%。
芯片库存的激增让韩国相当着急。
韩国方面表示,希望世界第一大制造国中国能够购买更多芯片,帮助他们清理库存。
去库存需要多长时间?多种因素作用下,去库存成为半导体行业的主旋律。
消费电子方面,随着消费电子的走弱,如何去化库存是一个大问题。
目前,多数消费电子企业已停止增产。
据了解,部分晶圆代工厂7月份已经降价10%。
目前,越来越多的代工厂跟随降价,累计降幅已达20%。
此外,有部分代工厂提出“增加订单数量可以提供折扣”,但仍没有企业下订单。
力成半导体表示,受全球通胀、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驱动芯片、CMOS芯片、DRAM三大芯片库存调整压力较大。
有的厂家甚至支付违约金来调整库存。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避免库存压力,很多晶圆代工厂基本都将客户订单视为NCNR(不可取消、不可退货)。
在这种模式下,前期订单成为IC设计公司的库存压力。
。
三星已通知供应链,原定于7月底暂停订单的情况已推迟至至少8月底,部分商品在年底前不会补货。
国内经销商已经开始降低消费级MCU的价格,以减少过剩的库存。
“今年MCU价格回调幅度很大,但由于前期涨幅较大,回调后的价格仍高于2019年,并没有回落到应有的价格水平。
”对此,航顺芯片CEO刘吉平曾表示,现在MCU降价主要发生在贸易商和分销商层面,部分芯片原厂产品价格小幅下降或保持稳定。
IC渠道业内人士表示,消费电子相关芯片预计至少需要一个季度去库存,2022年第四季度市场能否回暖存在不确定性,经销商也面临很大压力。
终端厂商会寻找代理商下订单。
通常,代理商会提前预付货款以备货。
一些有实力的上游供应商要求提前全额付款,并进行买断销售。
这也意味着,如果市场需求发生变化,代理商和终端厂商将首先受到压力。
国内一家领先的元器件分销公司营销人员告诉记者,以前由于芯片市场需求非常大,上游厂商的态度比较强硬,但需求减少后,态度就发生了转变,他们甚至提供了芯片。
折扣。
在大连达业绩发布会上,大连达表示,过往库存周转天数约为1.5个月。
但由于近两年供应不足,库存水平也有所增加。
根据目前的供需情况,大约需要1-2个月的时间。
库存在一季度得到消化,年底前库存仍将处于高位。
预计库存消化后,库存水平将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汽车芯片方面,从供给端来看,汽车级产品如PMIC、MCU、IGBT、碳化硅、MOS等产品,以及工控电源管理芯片、放大器等少数产品仍处于停滞状态。
供不应求。
目前,汽车IGBT的交货周期为50周或更长,供需缺口高达40%-50%。
与此同时,汽车MCU芯片的交付时间已超过40周。
汽车芯片巨头意法半导体再次上调了MCU芯片的价格。
其订单能见度已达18个月,远高于2022年规划产能。
随着汽车销量复苏,汽车芯片景气度较为强劲。
据多家代理经销厂商反馈,英飞凌、安森美、ST、NXP、Microchip、ADI(Maxim、Linear)、瑞萨、高通、德州仪器等新订单的产品交付时间并未缩短。
整体供需十分紧张,目前价格尚无下降趋势。
甚至有Microchip、ST等厂商涨价的报道。
据了解,今年以来,整个半导体市场一直处于下行周期。
尽管国际主要厂商的产品价格居高不下,汽车级芯片供应缺口依然较大,但大多数客户处于观望状态,越来越多的客户愿意接受高价货。
越少。
综上所述,中国市场芯片库存高峰在去年四季度末至今年一季度,美国、欧洲海外库存高峰在二季度。
今年。
业内人士表示,去库存通常需要两到三个季度的时间。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可能会最先实现去库存,启动补库存的进程。
不少上市公司上半年仍能交出不错的增长业绩,但去年半导体行业争夺上游晶圆,导致库存居高不下。
未来一两年如何消化,特别是渠道端的快速降价?如何在微亏也要清仓的降价趋势下去库存,成为芯片企业面临的一大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