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迭代

激光雷达的前路是艰难还是蓬勃发展?

时间:2024-02-25 13:26:45 科技迭代

近日,笔者围绕“激光雷达的发展前景”这一话题与两位激光雷达行业人士进行了对话。

没想到,两位业??内人士对于行业未来的发展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业内人士1:“激光雷达确实有很多优势,但目前的技术路线存在很多不确定性,高成本下,用户上车的需求不是很强烈,未来会有好的发展吗?非常担心。

”业内人士2:“激光雷达应该很快会迎来低潮期,但新技术在探索初期难免会遇到这个问题。

从整体来看,未来的技术路线应该能够解决,而且成本应该也会减少,我个人是看好这个赛道的。

”面对两种不同的观点,我们还得从目前激光雷达面临的争议说起。

2021年5月,激进自动驾驶集团特斯拉逐步用纯视觉系统取代工厂的Model 3和Model Y硬件,并表示旗下电动汽车将采用纯视觉系统工作,彻底放弃车载雷达。

看来自此之后,“视觉+激光雷达与纯视觉感知”两大路线的争议彻底爆发。

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

特斯拉无疑是业内“纯视觉”的最大倡导者,但激光雷达制造商 Ouster 亚太区副总裁 Simon Sumner 表示:“马斯克先生和特斯拉现在正在拥抱纯视觉解决方案,但我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随着激光雷达的发展,大家对激光雷达的认识也会逐渐改变。

” 01.激光雷达和纯视觉如何选择?纯视觉感知选路以机器视觉为核心,采用毫米波雷达+摄像头方案实现自动驾驶。

与激光雷达方案相比,纯视觉感知路线的优势在于成本更低、符合人眼逻辑。

数据积累达到一定规模后,会发生质的变化,直至达到媲美甚至超越激光雷达解决方案的自动驾驶性能。

技术更先进的解决方案。

主要代表包括三大主流纯视觉感知解决方案:美国特斯拉的FSD、中国百度的Apollo Lite、以色列Mobileye的Super Vision。

激光雷达解决方案选择采用高精度地图+激光雷达作为核心传感器实现自动驾驶,可以帮助车辆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实现快速3D建模,更准确地还原路况信息,形成计算机能够快速识别、流程和快速响应计划。

但由于激光雷达方案成本较高,且对芯片算力需求较大,现阶段还无法安装在各个级别的车辆上。

代表企业有小鹏、蔚来、百度Apollo等。

可以说,除了百度Apollo选择两条路线并行外,其他大部分企业都选择押注单条路线。

02.市场乐观吗?对于市场是否看好激光雷达的问题,有研究机构进行了市场调查发现,四分之三的人比较看好激光雷达+视觉融合将成为未来的主流。

融合方案带来的多维拓展空间、纯视觉方案的安全性和瓶颈、激光雷达成本的降低是他们关心的核心问题。

与此同时,四分之一的人对纯视觉解决方案的广阔前景坚定乐观。

他们更关心短期成本问题、激光雷达数据限制以及视觉技术本身的跨越式发展。

不过,从目前市场的发展现状我们也可以一窥端倪。

2021年开始,车企齐聚,宣布激光雷达“上路”。

到2022年,不少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已经开始量产交付,比如小鹏P5、蔚来ET5、蔚来ET7等,而外界也称2022年是激光雷达的“量产元年”。

根据Yole Intelligence对2022年激光雷达市场的预测,预计2022年将有超过20万台激光雷达交付到车辆上。

排名前四的厂商中,除了法雷奥以29%的份额占据第一之外,其他三家分别是来自中国的公司。

其中禾赛以20%的份额排名第二,其他为速腾巨创。

华为、图大通和大疆创新分别排名第六或第七。

同时,Yole预计,到2027年,全球激光雷达出货量将达到530万台,其中约450万台将服务于汽车市场。

尽管国内激光雷达企业已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竞争格局,但他们的面前仍然飘浮着不少迷雾。

03.大雾 1.通过严格的车规认证。

基于激光雷达在汽车中的应用场景以及汽车本身的高可靠性要求,激光雷达及其零部件在进入汽车供应链之前,必须通过汽车级器件选型、整体架构设计以及海量的可靠性测试和验证。

一系列严格的可靠性验证,这个级别已经阻止了很多挑战者。

2、大规模量产交付能力测试。

为了满足年产量数十万辆的汽车制造商的需求,激光雷达供应商需要保证持续交付能力。

但激光雷达的量产与产业链成熟度、量产节奏、功能完整性、消费者满意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成本高、生产周期长是阻碍激光雷达实现量产的最大障碍。

3、关于LiDAR技术路线的讨论目前尚无定论。

目前,主流激光雷达企业正在布局多种技术路线,业界对激光雷达行业的具体壁垒认识不足且不一致。

这意味着激光雷达制造商只能通过反复试验才能前进。

4、产品价格高,需求面缓慢。

2022年,全球乘用车销量将达到8105万辆,其中电动/混合动力汽车销量将达到1082万辆。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Yole的数据,同期全球前置式汽车激光雷达出货量约为22万台。

以此计算,激光雷达在乘用车和电动汽车中的渗透率分别为0.2%和2.1%甚至更低。

这也意味着,到目前为止,激光雷达仍然过于昂贵,成本是激光雷达大规模量产之前的巨大障碍。

要真正实现激光雷达的规模化发射,必须突破技术壁垒,发展技术。

在未来仍不明朗的当下,激光雷达厂商确实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04、加速内卷化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车企和自动驾驶开发商对激光雷达的需求非常旺盛,而且随着终端市场份额的激增,激光雷达市场也越发火爆。

不过,“激光雷达公司基本都是在烧钱”的论调在这一领域依然不绝于耳。

目前国内一大批厂商,包括禾赛科技、速腾聚创、土大通等也纷纷涉足这一领域。

在现状范围内。

2023年初,禾赛科技正式登陆纳斯达克,荣获“国产激光雷达第一股”称号。

不过,根据禾赛招股书及官网数据,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其净亏损分别为1.2亿元、1.07亿元、2.45亿元、3.008亿元。

同期,其毛利率也逐年下降,分别达到70.3%、57.5%、53.0%和39.2%。

导致毛利率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两个。

一是因为禾赛的主营业务已经从过去的自动驾驶转向了预装量产,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市场。

其次,市场上具备量产能力并开始交付的激光雷达企业数量正在逐渐增多。

对于车企来说,可供供应商选择的选项越来越多,产品的价格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整体来看,在整机细分领域,由于主机厂短期降本压力以及定点竞争激烈,激光雷达企业毛利普遍承压。

激光雷达制造商还必须加快量产速度并简化内部模块的设计并在芯片上实现以降低成本。

但在一切成熟之前,激光雷达制造商可能需要在板凳上坐更长时间。

05. 你“必须上车”吗?据Yole Intelligence发布的《2022 年汽车与工业领域激光雷达应用报告》数据显示,预计2021年用于汽车和工业领域的激光雷达全球出货量将达到30万台,市场规模高达21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18%。

其中,地形测绘仍然是激光雷达最大的应用领域,占据60%的市场份额;其次是工业领域,占比27%;无人驾驶出租车、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风能和国防等领域占剩下的13%。

随着智能汽车变革的推进和高水平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这种情况很快就会改变。

首先,在量产乘用车领域,激光雷达正在加速大规模“导入汽车”。

据Yole预测,未来五年汽车ADAS激光雷达市场将经历快速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73%。

到2027年,ADAS激光雷达市场将从2021年的3800万美元增长到2027年的3800万美元、20亿美元,成为激光雷达行业最大的应用领域。

与此同时,无人驾驶出租车市场也将以年均28%的复合增长率增长。

到2027年,市场规模将从2021年的1.2亿美元增至6.98亿美元。

可见,自动驾驶汽车将成为未来激光雷达最大的出货领域。

但从目前来看,工业和测量在激光雷达的应用中仍然占据着相当大的市场份额。

此外,激光雷达还广泛应用于智慧治理、智慧物流等领域。

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当大规模车辆推广进度不及预期时,是否可以选择先开发工业市场?在关于激光雷达是否必须上车的讨论中,业内人士询问是否可以参考“自行车智能+车路协同”的方式来有效提高自动驾驶的安全性,但不一定非得上车在车上?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激光雷达市场尚未成熟,行业正处于百家争鸣的混乱时期。

对于激光雷达是否必须安装在火车上以及如何安装在火车上仍存在疑问。

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激光雷达厂商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已经快速提升,未来发展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