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IT部门是成本中心。
尤其是在投资企业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时,有时即使付出了努力,也不一定能得到好的结果。
因此,对于大型央企和国家队来说,在政策驱动、国家赋予使命下,在数智建设上自然敢于尝试、不遗余力。
然而,对于私营企业来说却并非如此。
不少调查显示,民营企业对数字智能化的投资极为谨慎,IT预算也不足。
俗话说,如果能用最经济、最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就永远不会去打仗去搞数智建设。
然而今天,剧本发生了变化。
在外部环境长期不确定的前提下,当所有企业都在以新的方式进行管理和运营的时候,当数字智能成为企业营收的驱动力的时候,当IT部门开始抛开技术,站到云端的时候从更高层面来看企业运营,IT和数字智能不再是只能消耗成本的任务。
从花钱到间接赚钱,今天,我们用一个成长中的制造企业的视角,讲述一个与深圳一起发展的民营企业的故事。
它的故事告诉我们,数字智能有什么用?以及如何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它就是深圳市万讯自控有限公司(简称“万讯自控”)。
三十岁踏入商界,他不负众望,敢于承认与世界领先技术和产品品质的差距。
他还借势5G、物联网、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崛起,推动自主产品跨越式发展。
再从低端市场向中高端迈进……这条看似标准的发展道路,对于国内工业自动化仪表龙头企业华讯自控来说,已经持续了20多年。
这是一家专注于智能自动化仪表、MEMS传感器、机器人3D视觉系统、高端数控系统等新兴产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在国内自动化仪表行业具有绝对的话语权。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后,深圳掀起了商业“淘金热”。
在“大胆、敢于尝试、抓住机遇、发展自我”等一系列口号的感召下,原四川仪表总厂自动化仪表工程师付玉辰丢下“铁饭碗”,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自己的事。
那一年,他三十岁了。
要知道当时的四川仪表总厂就是现在的“中国四联仪表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
是我国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仪器仪表制造企业,在国际上的地位是众所周知的。
如此坚决的离开,正是因为傅雨辰看到了这个行业的发展机会。
经过两年的筹备,万讯自控于1994年成立。
为了谋求快速发展,万讯自控开始采用经销商模式,主要代理国外自动化仪表。
90年代初,公司年销售额可达200??0万元,在业内享有盛誉。
期间,国外品牌主动伸出橄榄枝,要求与其合作。
但傅煜辰却有了新的想法。
只做代理是没有前途的!当时,国内自动化仪表市场高度分散,由于产品专业化程度较高,一直被国外品牌占据。
想要做强做大中国市场,发展民族品牌,走自主创新之路,单靠代理业务是行不通的。
因此,在积累了一定基础后,万讯汽控决定成立中外合资企业,将国外先进技术引入国内,打造自动化仪表行业本土化产品。
这是公司第一次转型,从代理到联合开发。
当时,他们的主要关注点是数字显示器。
那一年是1999年,进入21世纪初,我国基础设施和工业建设进入快速发展周期,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行业也迎来了新的机遇期。
有了首款产品的成功研发经验,万讯自控信心大增。
于是,一直怀揣着“科技强企”梦想的傅宇辰更加坚定了自主研发、创建品牌的想法。
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人才,带领公司从合作开发向自主研发转变。
这使得公司开始了第二次转型。
在他的带领下,万讯自控核心技术迅速取得突破,部分高端产品已能逐步实现进口替代。
一举打造出包括电动执行器、气体报警控制器、气体探测器、流量计等在内的多项产品,以及位置计、信号调节器、控制阀、压力温度仪表等全系列产品,真正解决了行业痛点。
事实上,在中国做研发,树立标杆,实现从0到1的突破,不仅得益于万讯自动化不受外界影响,始终专注于自动化控制领域,更重要的是公司对自动化控制领域的重视。
重视研发、管理创新,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2021年,万讯自控被评为国家级专业新“小巨人”,这对公司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要确保掌握细分领域的核心技术,逐步完善产品,向高品质、高精度方向发展;第二,要有完整的管理体系、业务体系、营销体系,打造行业影响力;三、开拓国际市场不断向世界级“小巨人”企业开放。
数智就是在对的时间出现、做对的事,成为世界级的“小巨人”。
怎么可能这么简单?以上三个问题是我们直接面临的瓶颈。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化智能在万讯自控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2006年,在弥补国内技术短板、成果不断涌现后,他们决定大力拓展市场。
当时,为了加强企业管理,打造信息技术支持的营销体系,万讯自控与用友软件展开合作。
从CRM到U8 ERP的财务和供应链管理,这些服务组织内的单一管理系统帮助他们解决了很多问题,特别是单一组织下的会计,极大地提高了公司的战斗能力。
。
随着业务的不断成熟和壮大,万讯自控不仅大力发展子公司,还成功收购了多家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
就这样,他们从单一组织的企业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集团企业。
但原有的ERP系统只能服务于单一工厂、单一组织架构,无法满足集团企业的管理需求。
因此,2014年,万讯自控采用用友U9 ERP,解决了企业供应链、生产制造、质量、财务、群控、销售、HR等核心组织管理问题。
特别是在财务方面,万讯汽控以U9 ERP为基础,建立了集团化管控模式。
最初,财务是单点会计,数据分散,协作困难。
现在是集中管理、高效控制、协同运作。
以前合并集团报表非常困难,但现在可以将财务数据合并到一组标准化的集团账户中,并且可以快速实现。
报告摘要。
随后,随着MES和PLM的推出,彻底解决了设计与制造一体化的问题,从而打造了以U9 ERP为核心的数字化、智能化系统。
解释完基本流程后,有人不禁要问,为什么推出U9 ERP是正确的选择呢?笔者的理由如下:首先,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是工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设备。
从商业模式来看,为了满足下游客户的应用需求,产品往往呈现多品种、小批量等特点。
因此,对于企业生产来说,往往需要多个品种并行,必须灵活维护生产资源。
而且,由于客户需求经常变化,清晰规划的节点往往与人、机、料、方法、环境的完整循环不一致。
解决这个问题就是U9 ERP的强项。
其次,从选型、研发到生产,万讯自动化虽然应用了PLM、E??RP、MES,但三者之间的不兼容导致了数据标准的不兼容,也出现了较大的数据偏差。
这给生产过程、质量和成本管理带来了隐患。
企业如果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更不可能形成实时的数据洞察和深度挖掘。
借助U9 ERP打造的数字智能平台,数据可以有效流动,各个系统可以互联,真正实现业务数据的整合。
第三,按订单生产是离散制造企业的必备能力,特别是在自动化仪表行业。
在产品标准、BOM、流程、交货时间等各不相同的前期,如何根据订单实现有效的计划调度和执行,成为万讯自控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然,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万讯自控无法拒绝U9 ERP的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其强大的开??放性。
基于平台的开放性,企业建立了基于参数的模型,可以与BOM协同,解决同一产品种类过多导致的BOM数据庞大的问题。
同时,他们还可以通过数学建模获得动态采购交货时间,反馈给MRP计算物料需求计划,从而大大提高周转率。
此外,通过引入智能算法,企业可以进行管理建模,产生有效的业务报告、决策报告或风险预警。
可见,没有U9 ERP的支持,就没有万讯自控从传统离散制造向数字化、智能化离散制造的转变;没有数字化智能管理系统,就无法承载万讯自控对世界的执着使命和承诺。
高水平发展的雄心;没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谈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都是无稽之谈。
数字智能正在走向“未知”。
如今,万讯汽控在原有用友U9 ERP和升级后的U9云的基础上,为集团打造了统一的数字化智能平台,实现了业务运营和管理流程的整合和统一。
特别是U9云与公司自主研发的ESIP平台的连接,每天可以实现1万多条信息的实时交互,近400个服务同时运行。
这足以保证公司生产、经营、管理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
那么,数字智能和U9云到底给万讯汽控这样成长型制造企业带来了什么?笔者认为,数字化智能化是为了更好地推动企业转型。
现在的痛苦也是为未来做准备。
许多曾经强大的企业因为不愿接受未来而陷入停滞。
许多世界顶尖企业未能在数字智能时代快速转型而被淘汰。
对于国内成长型企业来说,面对剧烈的外部环境变化,习惯于固守旧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方式,缺乏基于市场导向和创新的快速应对和转型能力。
庆幸的是,万讯自控走了一条不寻常的路。
最后,笔者想告诫所有成长中的企业:数字智能一开始可能会很痛苦,但一旦走上正轨,就会创造无穷的魔力。
就像万讯自控一样,数字化智能是面对未知的最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