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落地

为什么说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乃至经济中心南移的转折点呢?

时间:2024-02-29 22:37:00 技术落地

简介: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王朝。

通常我们将汉朝与汉朝并称为汉唐。

但两个朝代却不同。

与汉朝起步低调而后逐渐开放不同,唐朝以安史之乱为界,表现截然不同。

上半场基本都是明君贤臣,国力崛起,万国来朝;下半年,诸侯割据,宦官掌权。

虽然偶有复兴,但也只是在为恢复唐朝的繁荣而奋斗。

一个王朝的前后差别这么大,开始却还没结束就结束了,真是令人失望。

因此,安史之乱虽然只持续了八年,但它对唐朝的影响却持续了一百多年。

直接导致了盛唐的衰落和经济中心的南移。

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简单阐述一下。

安史之乱之前,一切政令均来自朝廷;朝廷拥有无与伦比的权威,甚至玄宗时代的主要总督都有最终决定权。

安史之乱后,藩镇几乎成了一家一姓的小朝廷,形成了对朝廷的反击。

安史之乱之前,唐朝自信、开放,但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变得吝啬、自觉。

安史之乱前,唐朝疆域辽阔,横跨中东、亚洲,傲视天下。

安史之乱后,唐朝失去西域,中原深受其害。

所有国家都不再繁荣。

安史之乱之前,唐朝对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基本保持着绝对的心理优势。

高句丽、薛延陀、突厥、吐蕃都被打败了。

然而,安史之乱之后,吐蕃和回鹘都看到了唐朝的弱点,纷纷利用了安史之乱。

大肆掠夺人民财富。

吐蕃甚至可以入侵长安并扶植一个新的傀儡皇帝,尽管只有几天。

这一切都说明,安史之乱直接导致了唐朝的衰落,朝廷的衰落是必然的。

安史之乱时,当冷水滴入燃烧的油中时,爆炸破坏程度是不可估量的。

叛乱持续了八年,席卷了整个北方。

经济、生活、社会秩序受到极大破坏,客观上促进了经济中心南移。

在唐朝之前,中国的经济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

秦始皇平定岭南以来,通过吴国(三国时期)、东晋、宋、齐、梁、陈等南方割据政权的不断发展,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但自从安史之乱之后,北方就接连爆发战乱。

这种情况跨越了唐、五朝、宋朝,直到元朝统一才结束。

这场长达数百年的战争的直接结果就是大量中原人民南迁。

丝绸之路中断所带来的人口、先进技术、海外贸易,都直接导致经济重心南移。

当然,这些并不是孤立的,安史之乱的爆发也不是偶然的。

因为安史之乱与经济重心南移的关系比较复杂,所以我们把它们放在一起。

由于天下长久太平,唐朝的国防是外紧内松。

所以,这次大唐内部的叛乱造成的破坏是难以想象的。

政治上,封建镇的话语权增大,平叛的需要使得封建镇可以像东汉末年的州牧一样,合理合法地从朝廷获得军事、民政、税收等权力。

这严重削弱了唐朝的权威和约束力。

唐朝廷的影响力越来越小,如下图所示: 为了平息叛乱,唐朝调集精锐的安北廷边军入主中原。

吐蕃趁机侵吞河西、陇右、西域;南诏也趁机扩张,不断蚕食唐朝西南领土;而回鹘还帮助唐朝平定叛乱,多次掠夺长安、洛阳的财富。

在内忧外患之中,唐朝让人们看到了国力衰弱、完全失去万国朝廷力量的局面。

事实上,唐朝的后半段历史,其实就是一个为恢复盛唐而奋斗的过程,但时过境迁,一去不复返了。

北方频繁的战争导致大量人口南迁,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方法(当时信息传播缓慢,如果没有战争,南方不会能够发展)。

出于平叛的需要,唐朝被迫将税收富饶的地区从北方转移到江南(传统上富饶的北方已被安禄山叛军占领)。

因此,唐朝在政策、引导、交通等方面也对南方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整。

相对稳定的江南,从唐朝末年到五朝、宋代都没有经历过重大战争,因此经济不断发展。

经济中心南移已成必然。

吐蕃占领河西、西域后,东西方传统的贸易交流丝绸之路被切断。

从吐蕃占领河西走廊和西域到元朝统一的数百年间,丝绸之路基本上并不平坦。

但东西方之间还是要有相关的交流,客观上才会带动东南沿海海外贸易的繁荣。

这客观上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崛起,再加上两宋时期南方的发展,南方的经济重心正式确立。

气候变化和过度开发。

自秦汉以来的发展,关中及北方一直是朝廷的财税重地和经济中心。

到唐朝时代,北方,尤其是关中地区,已经过度开发。

随着首都长安人口的快速增长,这种消费大大加剧。

唐高宗、李治、武则天时期,经常出现粮食不够,人们避难洛阳的情况。

到了武则天、武周时期,圣都洛阳才刚刚建立。

唐朝在位两百多年,重视军事功绩,频繁用兵出国。

为了维持巨大的物流消耗,唐朝不得不在胡汉混居地区务农。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贫瘠土地的开发导致了严重的荒漠化。

唐朝中后期开始的气候变化也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之一。

天气越来越冷,以关中为例。

唐朝初期,气候还温暖湿润,甚至可以种植柑橘。

杜甫在《病桔》诗中记录了宫中种植柑橘的情况。

从唐朝早年到唐朝中年的百年间,北方温暖湿润,很少有干旱,甚至没有下雪。

但到了唐朝中期,气候逐渐变冷,北方草原的部落被迫南迁。

这客观上增强了三镇都督安禄山的实力,为他发动安史之乱提供了条件。

因此,相对来说,南方还是温暖湿润的,所以这也为经济重心南移提供了条件。

简介: 突如其来的安史之乱,让盛唐的盛世戛然而止,直接导致了唐朝的盛衰。

战争、气候以及过度开发造成的环境影响,都客观上推动了中原王朝的经济重心南移。

当然,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发生的。

东吴、东晋、南北朝时期开发铺筑;后又被两宋所继承。

到了明清时期,王朝的经济中心牢牢在南方。

我是历史皇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纰漏,请指正。

安史之乱不仅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几乎可以看作是我国整个帝制时代的转折点。

1、安史之乱之前,中国是一个强大、进取的唐朝;安史之乱后,中国是一个内敛保守的宋明时期。

然而,这是从中原王朝的角度来看的。

安禄山是颍州杂夷,兼任三节度使。

他的叛乱不仅让中原王朝开始警惕胡人,也开始警惕节度使这群武士。

安史之乱后,诸侯割据的局面终于被赵匡胤结束了,但赵松太过分了。

一方面,他建立文官集团,以文化镇压武力;一方面,他用玉斧在界外划出了许多汉唐土地。

从宋朝开始,中原王朝开始与周边地区划定边界。

这与汉唐时期“天下皆王土”的观念完全不同。

一方面是没有实力,另一方面是已经没有了这样的发展思路。

,只是想守护长城之内的土地。

这种局面的开始,正是由于安史之乱。

2、从整个中国来看,安史之乱后中原王朝的克制促使了塞外政权的建立——辽、金、元。

辽、金、元时期,与汉朝的匈奴、唐朝的突厥不同。

唐朝灭亡后,我国实际上分为南北朝时期,北方为辽,南方为宋。

此后,金取代辽,元灭金。

辽国占领燕云十六郡后实行的一国两制,最终为元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从元朝开始,我国成为农牧业一体化的二元帝国。

这种局面的形成,也是从安史之乱开始的。

3、我国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始于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最终完成于北宋末年的靖康之乱。

我们的国家与其他文明不同。

除了黄河流域外,还有长江流域可供人们迁徙。

这就是一冠南路口。

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最终以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乱、安史之乱这三次衣贯南渡完成。

衣官南迁后,河朔三镇的护花也随之相随。

和硕自古就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长江的核心区域,也正是这种潮起潮落,最终导致了中华文明的经济文化中心向长江中下游转移,至今依然未变。

如果不局限于朝代,那么历史分期就应该把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与五朝两宋结合起来,否则就无法厘清五朝和辽宋的渊源。

安史之乱是唐朝变迁前后的一个转折点。

这是主流历史学家的共识。

这一转折具体体现在政治和经济领域。

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事实上,这两个领域是互相影响的,而这种影响的直接后果就是唐朝由盛转衰,开始走向衰落。

背景介绍: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朝部将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一场武装叛乱,目的是夺取中央政权。

历时近八年,以中央政府的胜利而告终。

政治转折 1、政治家 安史之乱前,中央产生了房玄龄、杜如晦、张九龄、张说、长孙无忌、侯君集、杨师道、戴胄、刘结等诸多杰出人物。

、李世济、张良、马周、褚遂良等人都是历史上著名的、重要的人物。

然而,安史之乱后,在当地藩镇的影响下,原本掌握朝政的世家贵族失去了当地的政治特权。

,是唐朝任用官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

贵族家庭日渐衰落。

另外,安史之乱期间,大批官员不追随皇帝南逃。

随着战争的到来,关中地区的官员和世家大多被屠杀。

它所形成的巨大政治力量也随之消失。

因此,在代宗王朝,尤其是后来的几代皇帝,宰相已经不再具备掌控大局政治的能力,比如元载、李辅国、杨绾、杜右仁等。

其中大多数在历史上既不重要也不重要。

,是一个可以一口气提起的人物。

宦官干预政治绝对是唐代政治的最大特点之一。

即使在中国历史上,宦官干涉政治的教训也被许多政治家视为警示。

唐朝早年,政治清明,皇帝权威颇大。

稳定之后,宦官不被允许做官,只能一辈子做卑微的仆人。

安史之乱后,形成了重外轻内政的局面。

中央政府的权威大不如前。

藩镇势力强,宗族势力弱,皇帝不得不依靠宦官,在晚唐,特别是后期,从代宗开始,宦官在唐朝官方机构中的权威内阁的权力日益强大。

宦官不得担任三品以上的官职,并废止了三品的规定。

宦官成为皇帝的政治盟友,皇帝利用它与藩镇势力作战,双方各得其所。

但皇帝在宫中生活久了,很多事情都不懂。

因此,宦官充当了他与外朝沟通的眼睛、耳朵和爪牙。

皇帝还利用宦官来制衡外廷。

于是,平衡不可避免地被打破,宦官开始行使权力。

,控制军权,干涉人事权,干预中央事务。

渐渐地,宦官日渐昌盛,中央领导人的权力盛衰。

如此循环往复,后果越来越严重、越来越糟糕。

财政官员 由于安史之乱的教训和财政制度已经过时的事实,皇帝认识到了金钱的重要性。

因此,从代宗开始,以及此后的几代皇帝,他们都使用了一批在经济上享有专断权力的人。

临时官僚为皇帝赚钱。

南迁经济衰退、财政困难,主要体现在官员欠薪问题上。

国家的财政储备全部被战争费用消耗殆尽,未征收的税款也因战争而无法征收。

官员被杀或投降叛军,导致中央政府失去河北等地的税源。

为了解决越来越多的财政问题,皇帝只能依靠一些临时措施来筹集资金,保证皇室的正常开支。

其中就有盐铁垄断政策。

早在汉武帝时期,为了弥补财政困难,政府将盐、铁等民生资源国有化。

国家垄断和经营国家,即官方征收、官方运输、官方销售。

到了唐代,这一政策就不再适用了。

758年,政府再次将盐收归国有,并设立盐铁局。

具体政策改为官方征收、商业运输、商业销售,行政成本控制最小化。

此后几十年,直至唐朝去世,盐铁使馆的职能仍在履行。

这一机制为国家财政提供了近一半的收入,弥补了土地税的损失。

不足的。

4、从分税制到两税制,可以说是市场经济。

人的方方面面都是有规划的,比如土地的归属,是否可以流转,还有各种户籍制度。

但由于战乱的破坏,人口大量南迁,旧的租永调制不再有实施的基础。

两税制摧毁了租庸调制,并庄严地出现了。

具体来说,两税制允许人口自由流动,土地自由流动。

交多少税就是多少土地。

每年征税两次,故称双税制。

换句话说,从租永调制到两税制的进步,就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进步。

资本主义为何在宋代萌芽?正是因为两税制迎来了自由经济。

整个经济中心的南移可以说是从东晋就开始了,直到宋朝才完全完成。

唐朝只是一个过渡期。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种趋势正在逐渐加速,尤其是几次重大变革的催化。

之后,作为北方政治经济中心的关中地区不断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