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质押问题从上到下都讨论过了。
政策倾向明显,实施将带来诸多好处。
当然,会引入多方资本来解决这个问题。
然而,这个问题并不能完全消除。
目前还不能看到,也不能急于求成。
,4.5万亿承诺,无论怎么看,这都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让我们看一个假设的悖论。
如果质押根本不成问题,政府接手,那么由于道德风险的存在,一定会出现更多的质押。
想象一下,如果有人接管了质押,那么银行和股东都会将其作为获取资金的手段。
毕竟减持有很多限制。
换句话说,如果质押仍然是一个问题,而我们只是差别化地帮助一些企业,那么这个问题仍然存在。
市场已经识别了这个风险,风险不会凭空消失。
那些可怜的公司仍然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清算还是需要强制退出来达到清算的目的,即退市,或者更激进的是,关闭不良公司。
现在这只是积极的一步。
这一步解决了一些不合理的问题。
例如,一些好的公司因股价过度下跌而恐慌,这使得质押成为严重障碍,但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毕竟,即使市场上承诺解除,一些企业的盈利前景仍然令人担忧。
最终如何解决质押问题,实体经济会变得更好,解决所有质押问题。
因此,在我看来,问题的因果是相反的。
今天的解约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排雷过程,也就是说,大部分是依靠政策和国企的帮助。
最终,经济传导将按照客观规律,自下而上,从实体经济的利润中逐步向上传导。
如果实体经济的利润稳定了,股价自然会上涨,使得质押股票具有吸引力,吸引更多股东。
承诺将被释放。
至于实体经济是否已经走出泥潭,我看到上个月民营经济略有复苏,但程度还是有限,所以需要更长一段时间观察。
当然,近期股价也在上涨。
从形式上看,股价上涨可以恢复质押的价值,但不要忘记,股价上涨仍然会导致股东做出更多质押。
所以最终重要的只是实体经济,或者更具体地说,是投资回报率。
这不是真的。
一周内就有超过100家上市公司发布承诺,其中75%是中小型创业公司。
这得益于近期的政策支持。
金融机构开始与地方政府联手,相继设立救助基金、资产管理计划、专项保险产品。
券商出资1000亿设立股权质押基金,都是为了防范民企因股权质押清算带来的风险。
在这个过程中,有的直接接管民企质押股权,有的则付费解除之前的质押,然后重新质押。
条件不同,风险就小很多,平仓的风险就更小。
有的是债转股,承接民营企业债务,消除质押风险。
目前质押市值仍为4.5万亿元,较今年5月的6.2万亿元减少约1.7万亿元。
质押市值的下降,一方面是股市下跌造成的,另一方面是取消质押的结果。
这与实体经济本身关系不大。
当前经济形势下,PMI持续下滑,但双十一形势还算不错。
阿里巴巴突破2000亿,京东突破1500亿,两者都有所提升。
这是什么意思?这表明,一方面,旧的经济模式正在弱化,而与消费升级相关的经济活动却在增长。
但总体来看,经济尚未迎来全面复苏,仅是结构性增长。
但总体来看,正在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这个过程中会有痛苦是可以理解的。
与实体经济无关,与回购政策有关。
社会融资额缩水一半,实体经济比较缺钱。
上市公司现在有钱回购,是因为主管部门给了上市公司融资渠道和开口。
融资方式包括发行债券、优先股融资,甚至其他金融工具。
其次,未来定增额度与当前股票回购金额挂钩,关系为10倍。
如果要定定增100亿,那就先回购10亿股。
作为上市公司,如果此时不解除质押,那么什么时候解除质押呢?反正解除承诺的钱不一定是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