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第二届春节联欢晚会,陈佩斯和朱时茂创作的节目《吃面条》,排练时,在场的其他演员都在笑。
祝明英甚至笑倒在地!因为它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节目格式。
春晚节目组有人问这个节目要不要列入?准备被杀吧!这是一个盛大的聚会。
让大家笑成这样也太不严肃了吧。
可以吗? ?当时,春晚总导演黄一和考虑了一下后说道:“来吧!什么事情我都会处理!”。
“但是这个节目属于哪一类?戏剧?不是!歌舞?不是!相声?不是!”陈佩斯和朱时茂说这叫“小品”!结果30号晚,距离春晚开始还有十多分钟,小品才最终定下来《吃面条》!黄一和导演也再三叮嘱他们不要说错台词! “小品”就这样诞生了。
“素描”一词是陈佩斯和朱时茂创造的。
才有了“喜剧小品”这一艺术门类!随后创作了《胡椒面》《拍电影》《羊肉串》《警察与小偷》《姐夫与小舅子》《主角与配角》等经典喜剧小品,多年来给大家带来欢乐!至于算不算“素描王”,那就见仁见智了!我认为他们才是真正的“素描王”!一点也不夸张!陈佩斯和朱时茂是最早让小品在央视春晚大放异彩的演员,但他们并没有创造“小品”这个术语,也没有创造这个艺术门类。
我想陈佩斯和朱时茂创造了“小品”这个词,是因为他们在1984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了小品,使小品这一艺术形式真正在全国观众心中扎根。
确实,《吃面条》是我们国家党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小品。
首先解释一下,这句话不是我说的,而是1983年、1984年、1985年、1986年、1990年执导五届央视春晚的第一代春晚导演黄一和说的。
因此,成熟的小品模式首次在晚会上亮相的确实是陈佩斯和朱时茂带来的。
不过,说他们创作了小品并不准确,因为在1983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已经有严顺凯、王靖宇等老牌艺术家进行了小品般的表演。
虽然表现模式还不成熟,但已经是草图的雏形了。
更何况,春晚以外的舞台上早就有小品表演,而且并不是陈佩斯、朱时茂首创。
至于“素描王”的称号,我认为陈佩斯和朱时茂是当之无愧的。
因为除了与《吃面条》开了先河之外,1990年他们在央视春晚表演的小品《主角与配角》完全取代了相声,成为了央视春晚的“主角”。
这是老板。
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有很多其他脍炙人口的作品,“素描之王”当之无愧。
(文/LZ)这个问题见仁见智。
我觉得小品不是绕口令,而是全方位的表演。
它们不一定是喜剧。
这些草图只是故事或戏剧的抽象部分,或者是在以前的表演考试中使用过的。
朱和陈佩斯将这种即兴小品表演形式带到了春晚。
而且,表演并不是一串对话开始的,比如,我是白云,我是黑土,我是67岁,我是75岁,这是我的老人,这是我的老母亲。
但幽默夸张的肢体却让人忍俊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