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期疫情的背景下,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智慧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绿色生态意识增强,城市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德勤咨询通过全球城市调研和观察,预测2030年的城市发展:以人为本的公共空间、流行的智慧健康社区、通过人工智能实现城市运营自动化……这些趋势开启了未来城市生活的想象空间,它也可为当前城市发展的技术方向和理念提供参考。一、规划绿色公共空间城市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空间。虽然人们对城市的传统印象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但随着全球“碳减排”目标的推进和人们对健康关注度的提高,未来的城市规划设计将更加以人为本:街道绿树成荫,公共空间灵活新颖,成为兼具生活和社会属性的宜居中心。清洁和绿色的城市也将有助于实现“碳中和”。城市绿化带可以有效储存和消耗二氧化碳,合理的绿化规划有助于降低气温2-8度,从而减少对空调的需求,降低城市电力消耗。2.建设智慧健康社区在老龄化背景下,预防医学的需求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人工智能、GPS定位、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支持下,未来的城市有望建设更加成熟的智慧健康社区,即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个人主动管理自身健康;同时,立足社区,逐步构建运行在传统医疗体系中的体系,形成有效的疾病预防机制和医疗生态。随着我国不断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互联网医疗将在城市社区服务中承担起更重要的责任,助力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升级需求的不同场景。在智慧社区运营管理和服务方面,基于Magma低代码平台实现敏捷开发的智慧社区数据孪生系统和智慧信息处理系统,让社区管理者直观的看到智慧社区的实时数据和设备细节、服务运营和变更等都可以在电脑上实时掌控。当电梯控制不灵敏、电梯事故、电动车上下楼梯等情况时,系统会实时报警,并支持实时调整和监控,进一步对社区进行高效管理,服务好区内居民。还可以通过物联网实现小区各种信息的全面采集,实现房屋、车、人、电梯等小区基础信息的统一管理和监控,强化小区门禁等日常统一监管服务控制、安全、监控和维护,创建一个高效的管理系统。,一种新型的智能生活社区。3、打造“15分钟城市”“15分钟城市”是指通过城市规划,将大部分便利设施(尤其是杂货店、生鲜超市和医疗机构)提供在步行或骑行15分钟以内。在这个新型规划中,城市将建立一个集工作、居住、医疗、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社区,减少居民不必要的出行,从而减少碳排放;进一步增强社区归属感,提高可持续性和宜居性。在老龄化趋势下,15分钟城市也将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一站式”养老服务。4.加快低碳智能出行技术的进步和应用,促进城市出行快速发展。未来十年,随着电动化、自动驾驶、人工智能和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的逐步普及,以及碳减排需求的增加,低碳智能出行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快。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渗透率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678万辆,产销量连续6年位居世界第一。据测算,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到826万辆。5、循环经济的实践和就地生产资源决定了城市发展的上限。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实现长远发展?未来,城市将形成以生命系统为基础的更加集约化的经济模式,实现良性循环和资源共享。一方面,通过产品和材料生命周期末期的回收再生,形成循环经济,实现资源利用价值的最大化。同时,提升城市的本地生产能力,例如在屋顶或其他可用土地上进行城市农业,以增强城市对粮食供应的应变能力。发展循环经济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循环生产方式全面推行,绿色设计和清洁生产广泛推广,资源综合利用率显着提高。6.通过人工智能实现城市运营自动化在人工智能、5G和大数据等技术的驱动下,城市将逐步形成具有广泛物联网、数字解决方案和应用的大规模互联生态系统。未来,智慧城市将依托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以数据洞察为驱动,提供城市整体视图,实现预测分析和事件管理,并提供运营建议。据住建部统计,我国智慧城市发展迅速。截至2020年4月,我国在建智慧城市试点累计达到749个,占全球总数近一半,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七、加强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随着数据和服务的高度融合和互联,近年来网络威胁不断增加。据咨询公司Cyber??securityVentures预测,2021年全球网络犯罪造成的损失将达到6万亿美元,几乎达到世界经济的10%。因此,维护网络安全、防止隐私泄露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2021年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了《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多项法律法规,出台了更多操作性、执行性和实质性强的法规,进一步带动了网络安全技术产业的发展。8、利用人工智能实现监控和警情预报随着生物识别、智能摄像头、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未来城市将采用更广泛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实现城市改善、重大事件管理等。除了人工智能等安全和犯罪检测与预防、跟踪系统在可持续发展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可用于跟踪城市污染排放,有助于形成合理的碳排放指标,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出贡献到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