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Web前端 > JavaScript

科创院CEO张虎·微智云:从CTO到创始人,关键是拓宽视野

时间:2023-03-26 22:39:19 JavaScript

早年经历:华为和甲骨文积累了底层技术实力我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做嵌入到一家POS厂商那时候还没有操作系统,基本都是从裸芯片开始,硬件设备还是8位系统。之后转战华为,参与通信设备芯片驱动的研发。商业价值是运营商调制解调器的内置芯片,这次是基于操作系统的上层。后来加入了Oracle,参与了OracleLinux和虚拟化解决方案的研发,这也是我对虚拟化有了更系统的把握的原因。通过之前的工作经历,培养了我从底层到应用层的综合软件系统能力,为我以后的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7年,创业的念头是廉价的。2007年初,iPhone推出了iOS系统。朋友去美国出差,刚带了几个回来。当时在中国很少有人用iPhone。每个人都认为这是一个新奇事物。市场。很快Android也发布了一个基于模拟器的review版本,以后会开源。反观当年在市场上横行的华强北山寨机,功能单一、系统级支持不足、公开的技术文档少、价格高等明显缺陷。底层使用Linux,框架层使用Java,技术开源和谷歌的加持,为安卓机的软件支持造就了天然的低成本基因。对底层的Linux成熟生态进行改进,意味着谷歌主导的这套东西在未来会更加流行。有大量的观众。我的第一部安卓手机是2008年左右买的,当时系统还是1.5版本,非常卡顿,但相信硬件改进后性能问题就不是问题了。事实证明,我们的判断是正确的。2010年前后,功能机基本被年轻市场抛弃,安卓机很快迎头赶上。也是从那时起,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手机APP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不仅是谷歌正式推出的安卓版软件开发大赛,入选后还有机会获得奖金,越来越多的硬件厂商需要系统技术支持,希望将Android系统移植到硬件上运行。和同事、同学沟通后,我决定要试一试。虽然当时的想法很粗糙,也不知道怎么融资。先是想利用业余时间做几个app试水。无法联系需要技术支持的硬件供应商。我尝试了很多东西。比如我发现当年的车载导航只支持离线使用,升级还得靠数据线,于是我就尝试做一个地图APP,用户可以直接在安卓手机上下载使用。现在来看,这些想法都太不成熟了。APP开发出来后,如何推广装机、如何提供技术支持、如何招商引资、组建团队……这些问题都没有想好,思路太粗糙,极难实现进步。最终,我们意识到想法是廉价的,真正的价值和挑战在于项目落地和实施环节。即使是最好的想法也必须有支持的实施方案和市场反馈。2010年前后,我加入了一家手机改造厂商,负责产品开发。正在从MTK功能机向Android手机转型,想做一个基于Android平台的APP或Server。我计划了几个方向。一方面,推送服务;另一方面,基础服务类APP,如电话本备份、浏览器导航、应用市场入口等,我们提供流量入口接收他人应用内容,收取广告位服务费的模式。同时看到身边的一些朋友已经拿到了创业融资的资金,判断创业的时机已经成熟。第一个创业项目:极光推送经验不足,股权图片埋下隐患一次和朋友聊天,得知一位前Oracle同事正在做APP业务,但在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的挑战,邀请我去公司来帮忙。原来,这个项目从技术上看并不难,但由于实际难度评估太低,功能上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资金所剩无几,随时面临生存风险。经过仔细研究,我给朋友提出了中肯的建议,继续团队优势,改基础服务。GooglePush停止使用后,手机厂商一直没有解决方案。推送服务市场只是一个空白,这给了我们提供第三方推送服务的绝佳机会。很快就达成了合作。我们将服务打包成SDK包,为开发者提供统一的接口。开发者可以通过调用SDK提高开发效率。当时朋友公司做的app里面有IM功能,有一部分是可以复用的。很快我们做了一个测试产品。借助前期积累的开发者资源,我们很快完成了技术测试和市场验证,很快就达到了百万日活和数十万同时在线活动。服务产品正式上线后,用户增长迅猛,单次规模增加500兆带宽,10台服务器。直到今天,几乎所有使用过推送服务的中国应用开发者都应该对极光推送不陌生。这段经历从构思到项目实施再到产品上线,得到了很好的用户反馈。总的来说,也算是比较成功的了。创业。从2007年一个idea的形成,到2009年极光推送产品的落地上线,更大的驱动因素是环境的变化,将很多成功因素推入了我的生活圈,为产品的落地提供了有利条件推出。在华为和甲骨文期间,我有幸参与了很多重大项目。我有更多的想法和更好的解决方案。但是,由于缺乏领导能力,事情的走向完全取决于领导。当我真正开始自己创业的时候,当年的遗憾也变成了坚定的信念。极光Push这个项目,改造窗口期很短,我加班了好几个月。近70%的代码都是我亲手写的,怎么写开发文档,怎么实施营销策略。得自己动手,那段时间对人的考验堪称地狱级难度。除了项目本身的考验,内部管理和制度上的差异也随之显现。股权分配、企业文化、合伙人信念,一开始并不明确。如此一来,在重新签订股权协议时,风险敞口就更大了。当投资人真正进来的时候,好几个合伙人都难以就股权分配达成一致,最后我退出了。老实说,我认为我并没有失去太多。如果我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并且能把想法付诸实践,得到很多好的市场反馈,总体来说收获还是大于付出的。Picture我是2013年下半年离开极光推送的,当时我判断APP市场终将盛极一衰,每个APP细分领域都会被一两家巨头或者独角兽公司占据。需求会大大减少。扩张期开发的APP开发者,如果没有核心造血能力,是很难生存的。事实上,2018年前后,APP开发市场基本消失。离开极光推送后,我也想过将推送业务与物联网技术结合起来。刚刚整理了一下思路,就去京城聊了聊。大家都知道物联网是近两年才进入高速发展期的。时间太长,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市场教育欠缺,事物的发展轨迹与我想象的略有不同,所以只停留在理念层面。CEO张虎反思CTO张虎图片创业初期,很多朋友都是技术达人。技术专家创业有很多先天优势吗?也许吧,但首先,我们应该看到技术人创业存在的先天缺陷。技术人很容易陷入技术乌托邦,认为没有什么是技术解决不了的。程序员这样想没有错,但是如果你作为CTO这样想就错了,因为国内市场判断一个公司成功与否主要看业务的发展。CTO通常只关注产品和技术,缺乏对财务、流量、业务、市场的关注。这些都是CTO张虎的一大短板。做CTO,视野一定要放宽。二是人才培养。优秀人才对创业公司的贡献价值是非常大的。我们也按照这个标准招人,培养他们,帮助他们成长。但是,如果公司的成长速度落后于个人的成长速度,人才终将流失。因此,企业创始人的能力结构是公司发展的天花板,创业者必须迅速弥补自身能力的短板。Q&A投资人提问蕴含高价值Q:从CTO到CEO的转变过程中,哪些思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A:最大的变化是我们以前总是追求最完美的技术,现在我们提倡追求最合适的技术。比如push,早期服务器平台使用的C语言写一个模块需要三个月,开发效率极低。我们在提升技术效率上投入了大量精力,但在满足客户价值需求方面做得不够。.从技术角度看,如果代码写得流畅,技术栈选择准确,产品打磨好,应该会有很大的市场;但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客户可能只关注用户体验、业务流程和功能价值。就好比有人买车只看颜值,不在乎三缸四缸的。商业也是如此。只有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才能赚钱。希望能给年轻人提个建议,尽快树立“老板思维”。比如,你目前在公司只负责一小部分工作,可能有很多想法和老板不一样。然后试着换个角度,站在老板的立场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在你看来低微的东西,其实是老板更在意的,因为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实现客户的价值和愿望,让客户买单。Q:创业后,您是如何保持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判断力的?A:我看新闻,包括社会新闻、行业新闻、国际新闻,以及国内外媒体。理解新技术并不需要每项技术都去亲身体验,只要知道它能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应用场景,紧跟技术发展的洪流就可以了。Q:做出产品原型后,如何融资?答:没有标准的融资方法。大致流程是:先有产品demo,再写产品BP。创业活动,这样的活动可以得到一些媒体的关注,可以增加项目的曝光度。也可以找FA公司。他们会根据项目轨迹帮助创业者推荐投资人。需要注意的是,与投资人见面要保持平常心。如果对方认可这个项目,他会跟你挑一些毛病,也会谈谈他对这个项目的看法和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他仔细审视投资人的每一个问题,都能学到高价值的经验。与投资人沟通时,需要清楚产品的前景和优势,个人魅力也是加分项。你必须清楚哪些点可以打动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