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倪玉清广州报道 由于互联网品牌的侵入,彩电行业竞争更加激烈。 7月7日,海信推出新款激光影院电视,并在欧洲杯期间推出自制足球节目; TCL主推量子点电视的同时,欢网、环球广播也已运营多年;创维痴迷OLED显示,开始尝试“内容免费”。 在传统彩电厂商注重画质和内容的同时,互联网电视销量却火爆。
7月3日,乐视电视上市三周年,乐视致信总裁梁军宣布,截至6月30日,乐视超级电视累计销量约为700万台,今年的目标是达到累计销量1000万台。 今年,彩电行业大品牌日渐强大,而小品牌则加速退出。无论是传统彩电品牌还是新兴互联网品牌都面临着市场格局的动荡。
互联网电视来势凶猛 据奥维云网统计,在中国彩电市场,2014年互联网品牌份额约为4.9%,2015年接近10%。2016年一季度以来,其份额已超过国外品牌,销量增长迅速。 乐视网今年的目标是完成600万台的销量。 2015年宣布销量为300万台,2014年销量为150万台。
按照700万台的总量估算,今年上半年的销量约为250万台。小米2015年的销量是乐视的三分之一,为100万台,而2014年的销量为30万台。
创维旗下酷开的销量去年也突破了100万台。 即便如此,海信、创维、TCL彩电年销量均突破千万台。在市场容量不足5000万台的国内彩电行业,竞争正在加剧。
其中,以乐视为首的互联网品牌势头强劲。近两年业绩飙升的背后,乐视网不断完善闭环生态系统。
一方面,乐视网布局内容资源较早,在版权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另一方面,乐视凭借免费的硬件模式吸引了不少新用户。此外,在渠道方面,乐视网正在快速进军线下门店。 2015年,LePar全国门店数量达到3800家。
资深消费电子行业观察家梁振鹏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价格战是互联网品牌竞争的主要手段,目前用户对价格仍然敏感;但在内容软件应用方面、经验和销量,与传统彩电企业相比,确实有比较大的优势,事实上,乐视等互联网品牌夺取的份额主要来自于竞争力较弱的品牌,而海信、创维、 TCL仍在逐年增长。” 差异化效应加剧 Ovi云网调查报告显示,去年有9个新彩电品牌进入,今年预计将有4个以上加入。酷开董事长王志国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2016年互联网品牌数量将不足5个。无论是传统巨头还是新玩家,分化效应正在加剧,行业正在加速洗牌。
“目前还没有电视品牌消亡,但很多品牌处境都非常艰难。今年可能有一个纯互联网品牌被淘汰,明年还有很多品牌被淘汰。
”海信电商部负责人周生辉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去年五一到今年五一这段时间,是我们与互联网品牌竞争最激烈的时候。今年六月会有所缓解。” 互联网企业的进入冲击了彩电市场的销售渠道和用户体验确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互联网电视的市场份额几乎每年翻倍,但其背后仍存在隐忧。
梁振鹏分析,“现在互联网品牌最大的问题是过于同质化,缺乏创新。内容方面大多严重依赖BAT,均与爱奇艺、腾讯、优酷土豆合作;在生产方面,他们都是代工,在硬件领域没有核心技术,几乎所有互联网品牌的售后服务都是外包的。 在他看来,互联网电视品牌想要找到出路,需要在高端领域进行尝试。 “互联网品牌的出货量越来越高,但低价对整体彩电市场造成了伤害,持续亏损是不可持续的。
现在小米参与价格战正在减少,库卡也在主推高端系列产品。这对行业具有积极意义。” 梁振鹏认为,巨额亏损之下,未来几年互联网品牌将进一步洗牌,剩下3-5家公司。
“一些互联网品牌对彩电市场过于乐观,在萎缩的彩电市场中生存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