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前几天,关于IBM裁员的新闻层出不穷。起因是多次裁员被员工告上法庭,他们称IBM针对的是“老员工”。据新闻调查数据显示,IBM从2014年开始“矫正老员工比例”,用年轻人才替代老员工,过去5年解雇了约2万名40岁以上的美国员工。占下岗职工总数的60%。一时间,老年员工的职业危机成为舆论热议的话题。其实不难理解,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经济发展的放缓,让企业更愿意用高性价比的年轻人来替代“老员工”,尤其是IBM,立志要“年轻化”和时尚”,如谷歌和亚马逊。“在企业中,老员工几乎是发展的绊脚石。2018年以来,全球进入了职业寒冬。2019年初,宜家宣布结构调整,预计到2021年全球裁员12000人。7月2019年,德意志银行宣布金融危机后最大规模重组,全球裁员18000人,福特宣布全球裁员7000人,国内互联网公司陆续传出裁员或美其名曰“结构调整”的消息,而其中不乏阿里、京东、滴滴等大公司,老员工的命运成了敏感话题,我们不敢说,也不敢问。但大家都心知肚明。还有很多朋友我身边的人都过得很惨,有人在一年之内先后加入某公司某集团,经历了两波裁员,还有人以为进了stoc的独角兽k个期权,没想到公司岌岌可危,还欠了一大笔钱。更要命的是,到了30多岁想尝试一下,咬牙跳出体制,终于跳槽了。面试进行了六个月,没想到仅仅三个月后,公司就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架构调整”,作为一个愿意从头再来的“新人”,显然还没有理解其中的含义这四个字,直到有一天,他在周五上班前收到一封邮件:你被解雇了。当我到达人力资源办公室时,我的新职业在三分钟内就结束了。直到离开办公室,冷风吹过,我才醒过来:我被裁员了。面对裁员,人人自危。欲留者不能,欲舞者不敢。02老员工是裁员的重灾区,尤其是互联网行业,因为在我年轻的时候就写进了这个行业的DNA里。在这个行业,35岁已经被称为“高龄”。美国知名调查机构PayScale数据显示,2018年苹果员工平均年龄为31岁,谷歌为30岁,Facebook和LinkedIn为29岁。在中国,华为和腾讯的员工平均年龄为28岁,阿里为30岁。此外,从2018年开始,华为、腾讯、京东、百度等大公司开始裁撤“中高层管理人员””,员工整体年轻化趋势更加明显。随着95后、00后的逐渐成熟,互联网世界的话语权开始向他们转移。前几天,一位老同学给我讲了一个悲伤的故事。他最近去面试了一个业内知名的社交APP。采访中发现,老板是90后,比他小五岁,坐在老板办公室外的员工几乎都是95后。其实,打心底里,他一点也不排斥为年轻人工作,和年轻人一起工作。可惜,少年看不起他,嘴上客客气气,说话间更是百般看不起他。我们是一群年轻人,你能在这里做什么?真的。在这个95后甚至00后活跃的互联网世界里,最早的90后已经是老年人了。当95后、00后已经在与原有的90后争夺话语权时,30岁以上的人如何立足?以前,年龄代表资历和经验,现在却被公司视为包袱和累赘。03下岗中年,无辜?35岁是职场人的“分水岭”:大多数职场人都会在35岁面临体力和脑力衰退时遭遇职场危机。但其实,你的职场危机早在30岁就开始了。一个30岁的职场人,经过几年的职场磨练,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思维和做事逻辑,也积累了一定的行业经验和资源。但当你已经熟悉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后,你的职业发展也进入了“倦怠期”。大多数职场人既找不到提升的动力,也找不到冲破重围的勇气。此前36氪的一篇文章《人到中年,职场就在半山腰》,引发了众多职场“大龄”职场人士的共鸣。它描述了一家知名公司的中年业务负责人,在重新找到工作之前感到沮丧和失业8个月。戴尔亚太区前销售总监张思宏曾表示:“中年人最容易被淘汰,因为性价比在下降。他们的精力和学习能力已经不如年轻人,但他们是公司最昂贵的人员资产。”历史是惊人的。他们很相似,但那些心力和体力每况愈下的老员工,为公司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当时代的罅隙一过,你就不会同情了。因为职场就是这么残酷,公司裁掉你,也不能怪罪别人。空客传奇销售总监雷毅,波音为了甩掉他,更换了8位销售总监。这位“史上最伟大的销售总监”在空客工作了23年,为空客卖出了1.6架飞机。退休时他已经65岁了。周围有很多这样的神话。每个公司都有一个核心团队。老板离不开的人,不仅会想方设法留住,而且越老越值钱。04“老员工”该如何突围?一个30岁的职场人可以问自己这些问题:1、你是否已经对自己的工作技能“厌倦”了?2.你是否开始在你的领域建立自己的不可替代性?3.如果你失去了现在的工作,你还能做什么?第一个问题是测试你目前的职业发展状况,第二个问题是测试你目前的职业发展等级,第三个问题是测试你目前的职业发展抗风险能力。自我评估自己目前的职业发展状况后,如何解决问题?一是做精业务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如果你的业务能力很强,那么你就有能力“随时走人”,自然不会害怕裁员。比如出现在读者节目中的中国翻译大师“许渊冲”先生。他是第一位获得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的亚洲翻译家。96岁时,他宣布要在五年内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又如发现青蒿素的著名科学家屠呦呦。她出生于1930年,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享年85岁。网络上很火的“张小平下台”事件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张小平从西安航天推进研究所跳槽到民营企业,年薪从12万涨到100万。瘫痪了。所以,像这样业务能力强的人,是不怕裁员、不怕待遇差的。在“硬实力”面前,一切都是纸老虎。成为金字塔顶端的人才,可能不需要付出一生的努力,但至少需要十年的不断学习和进步。大多数人都缺乏这样长时间学习和研究的决心和毅力。第二,不断积累人脉和资源,把自己和积累的资源结合起来打组合拳。想要建立不可替代性的老员工必须为经验和资源而战。我有个同事,长期从事网络推广。40岁转投微信公众号运营。虽然他既不会做内容也不会编辑,但他很擅长与同行交流和资源置换。他可以帮你找渠道交换资源增加粉丝,联系供应商做活动运营,帮你找做设计的编辑,让公司新入职的小编辑迅速成为Simple执行者。要知道,一个会解决问题、会做决定的人,比一个纯粹的执行者要有价值得多。“价值”是我们立足的核心,再贵也是有理由的。年长的专业人士必须学会建立自己的资源网络。行业品牌、渠道、供应商、公关、设计师、内容生产者、老板,都是你可以积累的资源和人脉。当脑力和体力逐渐退化的老员工面临来自年轻人的竞争威胁时,他们只能通过寻找最佳拳法组合,充分调配自身资源,打造自身的不可替代性。这种方法运用了“四两有所作为”的思维方式:面对竞争,优化身边的资源,为自己成就一番事业,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方法。而且特别适合“大龄”职场人士,因为年轻人手中的资源无法与这群人匹敌。第三,多开花,分散事业风险。就像提倡收入结构多元化一样,你的职业发展方向未必只有一个。比如做广告的同事在学编程,做销售的同事在兼职摄影。总而言之,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还可以通过探索自己在其他领域的兴趣来培养自己的其他能力。如果你不知道如何丰富你的职业发展方向,这里有两个想法:努力培养工作内容中后三项工作所需的能力是什么意思?打开你的简历,看看职位描述最下面的几项工作,努力发展自己。这些工作需要核心能力。比如你的工作是文案,设计不是你的主要工作,但也可能参与到你的工作中。那么你对设计的学习可以让你在同类内容运营从业者中脱颖而出,甚至可以兼职。这种方法可以降低未来换工作和职业的风险。想要转行,提前打好基础,可以有效防止出现“转行三年不顺”的情况。两个可以改变你思考它的方式。你的思维逻辑对你的职业道路非常重要。很多管理者不一定是执行者,但看事情总是比执行者更成熟、更全面。培养与自身工作属性完全不同的职场能力。大家都听说过著名的“木桶法则”,就是说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木板。你可以想想自己的缺点。哪里,再去努力弥补,你的整体事业发展状况会得到提升。例如,你是一名程序员。大家默认程序员不善于与人交流,所以大家可以选择线上线下分享更多的专业知识。久而久之,你的价值就高于普通程序员。当你拥有更高的价值时,你的议价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也更强,不是吗?公司只为员工的“价值”买单。以上介绍的方法,就是教你最大化自身价值,务实有效。不管你是已经“过高三”,还是在“过高三”的路上,都可以试试我推荐的方法。与其在挫折和痛苦中浪费时间,不如抓紧时间积累。当你的能力足够名正言顺时,无论你是35岁还是45岁,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