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从小白到产品经理的转型,是一部一路血泪史

时间:2023-03-15 13:58:04 科技观察

这六个月,我从产品小白蜕变成真正的产品经理。一路走来,跌跌撞撞,得到了很多朋友和同事的帮助,自己也赚了很多钱。以下是我一路走来的心酸血泪史。小尝试在成为PM之前,我是做CRM产品的需求顾问,对用户需求还是有一定了解的,但那是一种特别有规律、固定的沟通。与互联网产品相比,互联网产品经理一向充满神秘色彩,看雾里看花,一知半解。加入公司后,第一个项目是4G测速APP。一个看似非常简单的应用程序,却蕴含着种种玄机。例如:如何展示网速让用户体验更好,如何展示信用墙的广告让用户更愿意下载,软件升级通道,后台报表展示,类似的分析竞品等等,这些细节是我在成为产品经理之前从来没有关注过的。在这个项目中,我学到了一些新的技能:axure,思维导图,工作流,框架设计等。这个产品在我画完前端原型后就停产了,后来才知道这是一个用来练习的app.紧接着第一个PC端的产品,我就开始做我产品经理生涯中真正的产品:公司官网。虽然这是定制化产品,但完全可以走完从0到1的产品设计开发流程,前端、后端、接口一应俱全。幸运的是,在这个项目中,我经历了前期的需求沟通、原型设计、需求呈现、UI设计、与研发的沟通、测试、上线。所以很早的时候,我就有了一次从零开始创造一个产品的经历,经历了产品从设计到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第一个手机应用我负责的第二个产品是一款小游戏。与PC产品相比,移动互联网产品的交互更多,细节也更多。如何在手机最大屏幕上科学地分配素材,是一件很考究的事情。分析完竞品,整理好脑图后,很快就进入了原型阶段。因为前期的积累,我很快就画完了原型。下一步是产品审查,参与的技术人员和PM将提出许多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面对技术和老板的挑战,我们要做好充分的需求准备,熟悉产品的每一个设计点,把用户需求、竞品的功能、性能说清楚。下一步是研发。由于产品复杂性的增加。一开始,我做的原型和PRD都不是特别详细。在研发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文本大小、数据传输规则、适配不同屏幕等等。沟通过程消耗大量时间,有时可能会有返工。这让我意识到,需求的细节不是最详细,只有更详细,这样才能节省沟通成本,提高产品开发效率。在原型制作和PRD阶段,几乎每个细节都必须考虑和描述。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研发沟通时间,减少返工。第一个商业产品:视频软件以上提到的产品都是从零开始体验的。慢慢的,产品经理应该具备的技能越来越熟练。领导开始布置一些赚钱的项目让我跟进。视频软件是我接触的第一个商业项目。项目迭代非常频繁,一周两次很常见。正是因为这个特点,项目策划的重要性被推到了前台。在后续过程中,每周都有一个周计划,每个需求都有一个研发评估时间节点。根据工作计划中的内容,安排设计、研发、测试的时间表,最终确定发射时间。以最有效、风险最小的方式,尽快上线,投入市场验证,然后调试。需求多了,难免会出现需求变更和项目延期的情况。在需求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首要考虑的是如何留住新应用,保证产品活跃度,以及广告下载安装比。幸运的是,整个团队是一个开放的团队,拥抱变化。一旦发生需求变更,大家会积极应对,第一时间交付变更后的需求文档、交互、愿景、重构等,并与技术沟通如何以最低的成本完成这个实现。这个阶段锻炼了PM的沟通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产品经理通常与项目经理有重叠的职责。因此,产品经理在项目管理和协调沟通方面也需要沟通、开放、控制时间节点等。项目管理挑战始终存在。再者,因为这是一个赚钱的项目,所以运营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开始操作数据丢失,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在研发、测试、PM的帮助下,我逐渐理解了产品内外的各种逻辑,学会了依靠漏斗模型来分析问题的原因。线上项目才跟进。在产品跟进的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需求,完成一些需求。对需求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做了一个清单来整理需求。分拣的过程也是对产品进行思考的过程。我不断地问自己,这个需求的用户是谁,它解决了什么问题,有没有必要,有必要现在做吗?在列表中,每一个需求都标明了优先级、负责人、对应的开发、开始时间、完成时间、完成状态,让项目组的每个人都知道我们现在在做多少事情,已经完成了多少,下一步做什么。在产品跟进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有了更科学的需求管理方法。结语产品经理是一个对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的岗位,需要你具备全面的技能。需要洞察用户需求、逻辑思维能力、技术边界的专业技能、项目管理、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商业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等。作为一个新人,我在互联网产品的道路上慢慢走半年。每前进一步,我都对这个行业更加敬畏。我也知道要学的东西太多了。最可怕的是优秀的人比我还努力,我只好马不停蹄的往前冲。在此,希望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