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别把公司的影响力当成了自己的能力

时间:2023-03-14 21:44:59 科技观察

2017年以来,不只是初创公司,就连大公司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比如最近大量裁员,大大小小的互联网公司纷纷倒闭兼并重组,就连银行从业人员等拥有“金饭碗”的国企员工也每天都承受着组织瘦身的压力。测试。  这样一来,这个社会就陷入了集体的混乱之中。  不过,比起企业的经营发展,人们更关心的是摆在大家面前的这块一亩三分地的“钱”前途和安危。  -一-  不像前几年的好情况:不管你是猪还是狗,只要站在空中就能飞起来。  在满街都是“outlet+资本”的时代,就算你是一根皮筋,也能卖到大葱的价钱。在急功近利的环境下,快是这个世界唯一的竞争法则。  于是,一个在BAT实习了两个月的实习生,摇身一变成了某A轮公司的运营总监;成了传统企业的品牌总监……  就连在某国企负责端茶送水的人,也敢出门自称是“政府领导”,而且口口声声说“谁是我的老铁”,“某某和我很熟”。  大量资本驱动的虚假繁荣,滋生了很多职场“过水蟹”。  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各个平台上忙着跳来跳去。一边暗骂公司不发展,项目不创新,一边忙着背包,私下给领导擦桌子,出去吹牛。  如果公司发展势头好,融资轮次接踵而至,即使不是业绩贡献者,也会有人陷入成功人士的幻想。  如果不幸公司遇到了瓶颈,就像目前大多数公司都经历过的那样,有些人会自由自在地离职,手里拿着大量的“资源”,奔向更高薪水的公司工作。  如果说以上两个人是幸运的,那么不幸的是,在如今的大环境下,他们中的大多数都面临着行业变革、能力转型和风雨飘摇的“职场螃蟹”。  -二-  30岁到40岁,这是一个有埋伏,有追兵的年龄。  这个年龄段的人大多处于老少皆宜、家庭负担沉重、处处需要钱的境地。  如果你不是在非常传统的行业,那么你的老板可能比你年轻;比你年轻,比你精力充沛的人,对薪水的要求就低。  细心的你会发现,很多公司的招聘年龄段都写成“20~35岁”,这在人力资源中是不为人知的秘密。  更可怕的是,在大平台站久了,站在30岁的门槛上,很多人都会产生心理落差。因为无论是精力还是适应力,都很难和年轻人相比。  因此,有人进入了一种状态,叫做:无boss命,有boss病。  举个例子,我以前认识一个叫A的人。在国有金融公司行政工作6年,算得上是公司的老员工了。  刚进公司的时候,早年赶上金融公司的发展繁荣,一进公司底薪就1万多。  因为是金融行业,A平时接触的都是大客户和金融从业者,平时也会去高档酒店会所聚会,自然免不了要和对方攀比。融资业务。  当时周围很多人都羡慕他的事业有成,都夸他小小年纪出人头地。  然而6年过去了,A的工资一共只涨了2000元,平均每年涨300元。渐渐地,A的心理开始不平衡了。  有一次,A的公司招聘了一批90后的新员工。他留心观察,偷偷去打听,发现新员工的工资基本都比他高。  为此,他很生气,认为公司不重视他?  于是,A一副公司老手的架势,气呼呼地跑到老板面前,直接质问新人工资高的原因,并要求给自己加薪。  没想到,老板淡淡的回答:“公司的工资是有规定的,不是你想要多少,如果你觉得自己挣的太少,你可以自己开公司。”  听到这些回答,A握紧了拳头”他愤怒的握紧拳头,指甲陷入肉里,心道:“行了,既然你无情,我不跟你玩了也罢!  之后,A请了两天病假回家,在床上翻来覆去无法入睡。直到这时,他才恍然大悟:  离开了公司这个平台,他怎么赚钱?  -三-  混业职场,无论你在什么岗位,只有离开平台后剩下的,才是你的真本事。  主持人窦文涛曾在节目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百分之九十九的朋友都比我有钱。我天天和这些有钱人混在一起,以至于我觉得他们买的东西就是我生活的世界的一部分。总是和有钱人在一起,听他们和几十亿、几百亿聊天,就像他们很有钱一样。”  这段话真实地反映了很多职场人的心理状态。  但只有亲身经历过离职、下岗、退休或公司倒闭,才能明白什么叫“茶凉”。  换句话说,你过去的光环只是平台聚光灯下的沉淀物。当你离开的时候,你会发现在之前公司的大部分人际关系都结束了。  当然,如果能找个更大的平台再找份工作就好了深渊……好吧,在你有所成就之前,之前的友情充其量只是无伤大雅的问候。  其实离职能看到谁是朋友谁是路人是件好事。因为你会面临更残酷更现实的问题,比如,你离开公司后能不能挣钱养活自己?  很久以前,投资人蔡文胜说,“如果你在大公司呆了5年以上,基本上就没用了。”  因为大部分人在大公司呆久了,会变得自大,变成温室里的小白鼠,生存能力退化,但自尊心很高。这样的人一旦离开了平台,身上的光环被解除之后,就会顿时表现出能力的不足。  你有没有见过大公司的人吹嘘自己手上有多少资源,但是当他们要实施的时候,却推来推去。这些所谓的资源,就好像海市蜃楼一样,只能远观,不能把玩。  优秀的职场人都明白一个道理,无论薪资还是职级,都应该是个人能力的沉淀。  但是很多人本末倒置,认为只要在一个公司,就应该享受一定的待遇。  但遗憾的是,在未来的环境中,那些不能真正创造价值的人,终将被所有平台淘汰。  -四-  说到创业,我们认为最好的捷径就是踩着横财,第一时间赶上红利,发家致富。  找工作和选公司也是一样。  两个能力相差无几的人,其中一个意外进入了一家正处于发展红利期的公司,带来的回报价值远不止简单的薪水。  所以说,一个好的平台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  但是,问题是所有的企业都有生命周期,任何事物的消长都有规律。如果一个人不能迅速将平台红利转化为个人能力,那么窗口期过后,一切都会归零。  就像美团收购摩拜单车,导致很多人陆续离职。从表面上看,这是组织结构调整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但其实,大部分主动离职的人都明白:摩拜单车已经度过了之前野蛮生长的红利期,在接下来的清理中,大家必须顶着重压克己奉献,投身公益,而好日子不复存在了。  这个时代,“躺着”赚钱的机会越来越少了。随着互联网竞争格局的固化和资本的理性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回归商业思维,更加注重投入产出比。  当老板们发现业务增长难以突破,交不出一份好看的财报时,“降薪裁员”成为必由之路。  这样一来,公司的平台资源一夜之间变成了稀缺品,甚至是普通员工眼中的烫手山芋。  如果你占用了资源,没有带来价值,那你就是疏忽大意。如果你盯着资源不去利用,那你就是无能。  在boss沉重的业绩压力下,所有人都慌了,白痴英雄瞬间被区分开来。  这就像我们常说的,弱者靠平台,强者自创平台。    -吴-  聪明的人总能认清哪些是平台带来的好处,哪些是自己真正的长处。  这个世界上,谁都喜欢锦上添花,却很少有人愿意及时送炭。  比如一个大平台出来创业的人,失去光环后白手起家。之前的资源能动用多少,又有多少所谓的人脉愿意帮忙?  心是温暖的,现实却是残酷的。这个社会,你来我往,生意就是利益的交换。  本来你在公司身居要职,身边的人都看重你身后的资源价值,但离开平台后,谁又愿意看重你的个人价值呢?  回到赚钱的话题上。  当你在平台的时候,如果你一年能为公司净赚100万,公司肯定愿意花10万甚至更多聘请你;至于市场上很难找到比你更合适的人,那你肯定不会一味地被辞退;我怎么敢带你。  如果以上几点你都不在,那你就要好好想想了。离开平台,你每个月的百元、一千元、万元从哪里来?  这个问题不是危言耸听。不信你回想一下,从你毕业到现在,除了公司给你的工资,你还有多少工资以外的实际收入?  想到这里,或许你突然意识到,自己早已失去了主动创收的能力。  所以,一个聪明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忘不了自己是谁,忘不了自己有多少真实的价值去创造价值。  再大的平台,你不参与,你永远是观众;再小的平台,用得好,也能发挥它的威力。  毕竟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