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保护“濒危”语言,人工智能或许大有作为!

时间:2023-03-14 20:05:44 科技观察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从8世纪至今,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出现了2万多种人类语言,而今天仅存6000种。即便如此,目前人类语言仍在以每年24种的速度消亡,形势十分严峻。根据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人员最近的预测,到本世纪末,可能有1500种语言完全消失。这提醒我们,如果未来不能找到缓解语言濒危的有效途径,人们最终可能会进入“无话可说”的境地。那么,如何拯救和保护濒危语言呢?人工智能潜力巨大!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变得更加强大和成熟。通过物联网、机器人、5G等技术的融合应用,正在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基于此,世界上许多国家和科研团体也在探索和尝试利用AI拯救濒危语言,并找到了三种比较可行的方法:其中之一是利用AI技术打造智能教育机器人,通过Robots引导人们学习濒危语言,让这些语言得以传承和延续。例如,IBM的“沃森人工智能”创造了一个可以理解和回复用户信息并与毛利人交流的聊天机器人;与此同时,ARC语言动力学中心的一组研究人员还开发了一种低成本、易于运输的语言教育机器人……这些智能机器人完全胜任语言的传承者和传播者的角色。另一种尝试是利用人工智能创建语言档案,可以记录、保存和传播濒危语言。就像世界上为拯救濒危动物而建立的基因档案一样,濒危语言也可以采用这种形式。据了解,外国未来学家托马斯·弗雷此前曾提出“语言档案馆”计划,将濒危语言项目列为建设重点。他与夏威夷大学合作,利用人工智能翻译并储存收集到的足够多的濒危语言材料。此外,还有一种方法是利用AI技术实现“语言复制”。所谓“语言复制”,就是通过智能语音技术实现对一种语言的完整记录,包括语言结构、发音、语义、文本到文本的翻译关系。如果一切顺利,人工智能将成为所有少数民族和濒危语言的载体。即使这种语言不再被人类使用,我们仍然可以从人工智能中找到它的原始面貌。目前,科大讯飞人工智能研究院正尝试基于深度学习技术,对一些濒危语言和方言中的语言进行复制。当然,人工智能虽然对拯救濒危语言有奇效,但面临的困难也不小。虽然口语在某些语言中被广泛使用,但汉字往往缺乏标准的正字法;人工智能理解、记录和传播语言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有鉴于此,利用AI拯救濒危语言,不仅需要技术上的突破,更需要一大批热爱母语的人的参与。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取得深刻而深远的效果。同时,还有一点也不容忽视,那就是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强监管。作为一把双刃剑,不同的人使用,效果可能完全相反。对于濒临灭绝的语言,如果人工智能应用不当,不仅无法保护它,甚至会成为进一步加速该语言消亡的帮凶。毕竟,搭载人工智能技术的语音助手越来越受欢迎。如果所有语音助手或翻译机在语言上都抛弃小语种,无疑是将小语种推向“死亡”。简而言之,人工智能产品是目前能够指导人类语言使用的趋势。如果排除或忽视一些少数民族语言,这会加深这些语言无用的印象,从而进一步加深语言的濒危。从这个角度来看,AI不仅是拯救语言的工具,更是加速语言消亡的帮凶。至于是救助还是共犯,关键在于使用的人,这就呼唤我们从概念层面更加重视语言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