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人脸识别第一案”郭兵:我没有“胜诉”,我还在维权

时间:2023-03-13 22:36:19 科技观察

《人脸识别第一案》郭兵:我没有“打赢官司”,我还在维权。据原告、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特聘副教授郭兵介绍,杭州野生动物世界有限公司涉及指纹识别和人脸识别的格式条款内容为:无效,是本案的重要上诉。郭兵认为,这是一场具有社会意义的官司:“因为如果被确认无效,可以迫使野生动物世界做出一些让步,不再要求我们的年卡用户只能通过独特的生物识别方式。作为进入公园的唯一途径。”郭兵于2019年4月在园区办理了年卡。6个月后,野生动物世界将入园方式从指纹识别升级为人脸识别。相关事宜协商未果后,郭兵将野生动物世界告上法庭。这被称为“人脸识别第一例”。这一前沿技术的合法性和规范性不断引发公众热议。其背后是技术滥用、数据泄露、边界模糊等诸多问题。郭兵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能引起如此大的关注,真是出乎我的意料。””。起初,他并不想自己去打官司,而是希望公益诉讼组织出面,维护所有年卡用户的合法权益。因为当前个人信息保护面临系统性困境,传统私益诉讼制度难以有效应对。对个人而言,诉讼成本过高:“我发现在个人信息保护领域,个人不合理从经济理性的角度去打官司,打官司打官司可能会拿回什么。成本完全不成比例。”但他还是决定试一试。2019年10月,郭兵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告上法庭。2020年11月20日,杭州市富阳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删除了郭兵办年卡时提交的五官信息,并赔偿了郭兵损失的合同权益和交通费共计1038元,不少朋友纷纷发来短信祝贺。但在郭Bing自己的看法,这个案子没有成功。”我之所以说这个案子根本没有成功,是因为我的8个诉求中有4个是格式条款内容无效,法院根本没有支持”格式条款涉及指纹识别和人脸识别的性质内容被法院驳回。“一审法院认为是这样。他表示,杭州野生动物世界使用指纹和人脸识别技术是合法、正当、必要的。我绝对不能接受这一点。被驳回的是郭兵8项完整索赔中的重要部分。他的说法还包括另外两个方面:一是动物园存在造假行为。第二,应在第三方见证下删除相应的个人信息。郭兵再次上诉,希望二审法院支持全部诉讼请求。他最看重的是人脸识别格式条款内容无效。他们会做出真正的改变。”郭兵发现,很多人忽视了该技术背后潜在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风险。他指出,人脸识别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技术,不需要与设备直接接触来识别身份。因此,不法分子在掌握了他人的面部特征信息后,可以转移他人的账户财产,甚至用于违法犯罪活动,这让他感到不安,也促使他开始维权。来自社区门禁立法提案“人脸识别第一案”背后,人脸信息保护难、技术滥用、边界模糊等共性,多地存在强制“人脸识别”问题。2020年8月,郭兵收到物业的通知,他所住的小区要将门禁设备升级为人脸识别。erty老板说,这是街道要求的统一升级系统,可用于人脸识别健康码验证,有助于疫情防控。他当时是社区商业委员会的副主任,当即联系物业工作人员进行交涉,并指出此举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属于违法行为。交涉后,物业表示会向街道反馈。他以为“人脸识别”的事情就这么结束了。但10月底,他外出取快递时,无意中发现门禁系统被更换了。他发现系统里有一张自己的小照片,而他对此毫不知情。在业主没有进行人脸识别认证的情况下,他们直接将郭兵此前提交的门禁卡照片信息作为人脸特征信息进行人脸识别认证。小区近3000户,业主数万户,维权依然困难重重。他已经用了“不排除继续打官司的方式。压力也很大。”这和我当时起诉动物世界的方式完全不同。我没有任何顾虑,因为它(杭州野生动物世界)与我是分开的。几十公里,我不想去。(社区)这不好。如果你这样做,你会冒犯社区和街道。“在维护个人信息权益的道路上,障碍重重。对郭兵来说,最重要的是立法规范,这提高了人脸识别技术在立法上的门槛。2020年10月21日,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开始征求意见。郭兵提交了相应的修改建议,建议制定专门针对生物识别信息的保护措施。“虽然草案取得了很大进展,明确了针对敏感个人信息的针对性保护规定,但我认为还不够。”他表示,只有专门的立法规范,才更有可操作性。郭兵说,这正是积极反哺立法实践的体现。他原本希望司法机关做出判决,起到规范引导的作用,没想到判决来的这么晚。相反,他可以更直接、更及时地呼吁立法保护个人信息。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2020年10月举行的《杭州市物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立法听证会上,他直接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并准备了一份长达5页的书面意见。第一份发言声明强调,草案在业主隐私和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方面存在不足。后来,杭州市人大公布了新版《修改稿》,他看到在第四十四条第四十四条中增加了一条关于企业义务的规定。.那一刻,郭兵非常激动:“从立法上来说,应该说是第一次出这样的规定,最终能不能通过,还需要国家审议。”“人大。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但我认为至少立法机关有这样的监管态度。”南方周末记者高一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