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人工智能尴尬2019:需要钱却没钱烧

时间:2023-03-13 20:15:11 科技观察

2019年,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融资热情明显下降,交易额大幅下滑。尴尬的是,历经大浪淘沙的人工智能创业者,如今急需资金。人工智能还没有发展到可以与互联网相提并论的成熟阶段。作为“硬科技”的子品类,它的周期也很长,资本的陪伴之路才刚刚开始。风向一转,重现互联网“撒钱”模式的硬科技投资逻辑开始显现弊端:在市场最疯狂的时候,钱“去无回头”。当市场回归理性,好项目涌现,初创科技公司还需要融资续命,资本市场留给人工智能的钱就有些不足了。“孩子在长大,但粮食不够吃,这个时候很容易营养不良。”人工智能领域缺钱和缺钱的矛盾在今年集中体现。好项目多,钱少今年的市场比过去5年的任何一年都平静,噪音少但钱少。“伪技术被压抑了,这几年的事实证明,这些所谓的风口技术是不成功的。经过整个五年的经济周期和行业周期迭代,这些伪风口也被迭代掉了。””“资本不要再得意忘形了,投资假技术已经够热了,真正的技术只有在所有的噪音和泡沫消退后才会受到考验。”星瀚资本创始合伙人杨戈认为,今天更适合投资科技,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筛选成本降低了,现在拿下好项目的概率比现在高是四五年前的事了,随着噪音的降低,近两年很多投资机构的重心也从消费、娱乐、互联网转向了硬科技项目,问题是好项目慢慢涌现,但市场资金不足,根据投中研究院与重启资本联合发布的《2019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投融资白皮书》,中国人工智能领域整体融资规模已从2015年的458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1189亿元,增长一倍多,但2019年前三季度这个数字是577亿,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融资热情高涨中国人工智能在经历了五年的快速增长后,在2019年出现了快速下滑。“2015年左右,出现了一个问题,大家用互联网的惯性思维去发展技术,但是这些技术相对来说不够硬核,所以技术风口很多,导致很多资本进入,但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多少回报。”星瀚资本创始合伙人杨戈认为,过去几年复制互联网“砸钱”模式的硬科技投资逻辑已被证明是行不通的,市场“缺钱”,其中之一创业科技公司融资难的主要原因。“不是技术不好,也不是人才不好,不好的是钱。””一位硬科技行业的投资人向CV智智感叹,支持人工智能创业公司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以AI芯片为例,仅流片一块芯片的成本就高达数千万美元。如果每一步的成本都不能保证,资金到位,但产品还没做出来,一些好的项目很可能就夭折了。机构的投入也在增加。收缩”。一位人工智能领域的创业者向CVIntelligence表达了市场真正的寒意。他原本计划在今年完成新一轮融资,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不缺人才和技术,缺的是钱。这在自动驾驶赛道上尤为明显。人工智能领域权威学者吴恩达创立的自动驾驶初创公司Drive.ai于今年6月被苹果公司以7700万美元的低价收购。两年前,Drive.AI的估值一度达到2亿美元,号称是为数不多的服务大众的未来派网约车公司之一。Drive.ai的消亡并不是因为它自身的技术缺陷。它的创始团队还在斯坦福大学时就建立了它。世界上最大的神经网络。然而,随着自动驾驶行业进入商业化时期,越来越多的热钱涌入,技术竞争演变为资本竞争,资本成为创业公司实现商业化的最大推动力。相比之下,Drive.ai的竞争对手,Waymo、Cruise、Aurora、Nuro、ArgoAI等自动驾驶初创公司都在不断融资烧钱。但自2015年成立以来,Drive.ai仅获得了7700万美元的融资。最近两年前,首轮融资由东南亚打车应用Grab领投。这种融资能力显然不足以支撑其在商业化时期的激烈竞争。资本市场缺钱,急需大量资金投入研发不少AI企业陷入倒闭的尴尬境地。一些技术实力不错、希望继续生存下去的人工智能公司,在这种情况下“挂掉”了。今天的凄凉是过去疯狂的结果。2015年可以说是人工智能最火爆的一年。风起之时,大量资金如流水般涌入这个行业,但也让当时挤进去的创业者和投资人在几年后吃了不少苦头。随着AlphaGo打败李世石,人工智能也一举成名。了解人工智能的人,不了解人工智能的人;做视觉、语音、NLP的;那些来自大学和大公司的人......企业家正在涌入这个领域。那段时间不缺项目。一位硬科技行业的投资人向CV智智回忆起四五年前人工智能领域创业的盛况。这是2014年。”在人工智能创业与投资热潮齐头并进的年代,良莠不齐、水平参差不齐的项目也给市场带来一轮轮阵痛。“当时闹得沸沸扬扬,也就是说市场上有10000名玩家,其中有9000多人说自己是搞技术的,很难被大家注意到,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此时覆盖。”喧嚣淹没了真实,喧嚣消散了理智。正在经历一场盛宴的人,并没有意识到盛宴背后的危机。所以投入。资本市场并不缺钱,至少当时的资本市场是这样的。时间比现在更充裕,不管有没有发育不良,市场上一大批人工智能项目都在这个时候拿到了钱。根据中投研究院和崇启资本联合发布的《2019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投融资白皮书》,2014-2018年,布局人工智能赛道的投资机构数量持续攀升,2018年机构数量突破1000家,可见资本市场对人工智能赛道的重视并持续加大对人工智能赛道的布局。投资人手里一直在投资这些混合型项目,一些好的项目成功了,发展成了今天的独角兽,也有一些伪项目一些以AI为名的项目在数年后露出了本来面目,而一些曾经辉煌灿烂、被寄予无限希望的AI公司,也经历了商业化发展过程中的阵痛。此类公司包括软银投资的印度“伪AI”公司Engineer.ai,以及近两年市场体量逐渐减少的葛灵神通。Engineer.ai是一家由印度码农创办的公司,今年9月被多家媒体曝光,利用程序员伪装成AI。以AI为幌子“骗”融资,实际技术工作由“印度码农”承担。这家伪人工智能公司还获得了由软银子公司领投的3000万美元资金。在一个贴上AI标签就能为企业赢得融资和关注的时代,以Engineer.ai为代表的一批假AI公司,打着AI之名,以人工智能为真,顺势而为。一时博得资本青睐。它还从市场吸走资金。2014年,谷歌眼镜团队前核心成员赵勇创立的AI公司绿神通,一度受到红杉、真格等一线投资机构的青睐。葛灵申通无数次在媒体上提及其辉煌的融资历史,“晚宴上,红杉资本的徐小平、沉南鹏、联创策源的冯波谈到了葛灵申通未来的估值。许小平乐观地说至少500美元亿,沉南鹏说1000亿美元比较现实。”事实上,即便是1000亿美元,也足以进入中国互联网公司前三。后来的事实证明,葛灵神通也背负着这句话带来的压力,钱来之不易,商业化的路径也迟迟没有找到。三年后,葛龄神通获得了下一笔融资。这个时候,人工智能的热度已经降温,资本市场上的钱不够用。“那时候有科技吗?有,但是在很大的沙漠里,要找到那几块金子,还是挺难的。”资本市场热钱的涌动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也为泡沫推波助澜。泡沫消散后,市场几度冷清。在苦日子里挣扎求存,前一步无法快速盈利,下一步又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他们过上小康生活。2019年是不景气的一年,AI企业的日子比以往任何一年都艰难。融资不够就赚快钱补上。为避免公司因资金问题而倒闭,一些初创公司与投资人达成协议,走上了“以副业支撑主业”的道路。美国风投基金TheEngine的CEO凯蒂·雷表示,普通风投周期一般在10年左右,而“硬科技”风投周期可高达18年。在这个漫长的周期中,创业者必须面对自身发展周期与外界发展的不相适应:是赚快钱还是做产品?为了生存,越来越多的创业者选择了前者。一位硬科技领域的创业者向CV智智透露,以智能制造行业为例,通过努力一年能赚2000万元,但当地政府招商引资的一块地,直接能卖到几亿元,有投资人会跟随创始人有人提出围绕产业链建基金,做上下游收购,“这比辛苦研发创业更赚钱”。“有的创始人可能已经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件事中,但他们可能被资本挟持,或者被市场驱动,以至于最后忘记了如何发展。”今年缺钱和要钱的矛盾比较集中。.迫于生存压力,一些AI企业为确保不因资金问题而死,走上了“以副业支撑主业”的道路。由于市场化、资本化难度较大,一些变现周期较长的初创科技公司纷纷另辟蹊径,以服务形式替代公司主营业务,形成早期收入。由于变现周期长,即使是持续融资的头部独角兽也受到一定影响。CVIntelligence了解到,估值70亿美元的AI独角兽商汤科技今年过于看重落地和营收,以致于内部不时有反对声音,“付出是否太重要了?”太注重落地?太浮躁了?会不会伤害公司的长远发展?为什么资金对人工智能企业如此重要?多位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人告诉CV智智,因为这个行业周期长,变现慢,需要大量的资金用于研发、试用。但现在这个行业正处于探索商业化需要大量资金的起步阶段,好的项目总有一天会盈利,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投入足够的资金,以保证不会因为资金问题而夭折。如果这个行业是置于科学的循环逻辑下,哈工创投合伙人、执行总裁赵文宇判断,“2025年到2030年,可能是中国企业转型成果开花结果的时期,部分企业将成为支柱产业”人工智能的长期价值几乎是不可否认的。但是,融资难,落地难,赚钱难,周期长。同时,他们也面临来自巨头的激烈竞争。独角兽还在瑟瑟发抖,新生的初创企业可能在缺乏融资的道路上早夭。在这场竞争激烈的人工智能商业化持久战中,技术实力不可或缺,更需要资本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