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欧洲央行公布了为期六个月的数字欧元磋商结果,积极准备发行数字欧元,日本央行也正式启动数字货币实验.数字货币研发正在加速。随着数字化趋势的不断扩大,经济运行方式、社会分工结构、产业组织边界正在逐渐发生变化,将从需求端重构金融服务模式,对金融基础设施产生深远影响。货币和支付的数字化是其核心要素之一。就各国国情而言,数字货币的演进路径有3条,即私有加密数字货币、私有稳定币和央行法定数字货币(CBDC)。私有加密数字货币是基于数字原理,通过特定算法生成的,如比特币、以太坊等。稳定币由非政府组织发行,具有价格稳定机制,具有一定的“准公共性”。本质上,它们仍然属于私人加密数字货币的范畴,比如Facebook首创的数字货币。最具“公共品属性”的是央行法定数字货币,由国际清算银行分为零售和批发。其中,零售CBDC可分为基于账户和基于证书(流通加密数字证书)两种类型,均面向所有个人和公司发行,可广泛应用于小额零售交易;批发型CBDC基于Token,面向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用于金融机构之间的大额交易结算。因此,前者的本质是数字现金,后者是一种创新的支付结算模式。目前,大多数央行的CBDCs还处于研究或测试阶段,很少有国家已经发行。一般来说,货币的基本功能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存储手段等。从这一点来看,私有加密数字货币的“货币属性”是很弱的,它更的“另类资产”。他们中的大多数被认为是不受监管的并且具有巨大的风险。私有稳定币既有一定的资产属性,也有货币属性。随着它们试图承担货币功能,它们有望迎来更严格的监管。CBDC不仅仅是简单的“法币数字化”,而是在其中嵌入分布式账户或其他非传统技术的尝试。客观地讲,近年来,各国零售支付的便利性不断提高,各国央行的快捷支付系统建设取得重大进展。CBDC短期内可能仅作为一种辅助支付手段。未来数字货币能否用于跨境支付?许多中央银行对此高度关注。例如,中国人民银行与泰国中央银行、阿联酋中央银行联合启动“多边中央银行数字货币桥”研究项目,探索CBDC在跨境支付中的作用。应用。但考虑到各国在技术、规则、监管标准等方面的差异,短期内解决各国支付系统的互通性矛盾并非易事。我国央行数字人民币具有两级运行、匿名可控等特点,相关创新尝试走在世界前列。未来预计将更加注重对国内零售支付体系的补充,兼顾跨境零售支付的探索。此外,还可以依托国际组织开展跨中心合作,例如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现有特别提款权(SDR)的基础上,创建有数字人民币参与和新技术支持的eSDR或dSDR。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账户到通证,从国内到跨境,从零售到批发,从支付到贸易投资等等,接下来的测试将为未来的货币创新和市场选择打下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