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内,人工智能对总就业的影响相对温和,结构性影响重于数量性影响。但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技术性失业隐患加大。长期来看,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呈现渐进式、规模化的结构转变趋势。总体而言,自动化的替代并没有导致就业出现明显的波动。重要原因之一是制造业长期处于用工短缺状态,而自动化首先取代了这些工作岗位,并未对劳动力供求产生重大影响。“小明”可以写财经新闻,“智能专员”可以办理银行业务,“晶晶”可以指导邮寄快递……随着人工智能逐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主力军”的角色,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近日,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墨蓉课题组发布的一项研究结果认为,目前人工智能对我国就业的影响总体有限。短期内,人工智能对总就业的影响相对温和,结构性影响重于数量性影响。但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技术性失业隐患加大。长期来看,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呈现渐进式、规模化的结构转变趋势。智能制造升级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化效应的行动在2016年前后开始大规模显现。2016年,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份开始升级“智能制造”,提升制造业自动化水平。不仅如此,人口老龄化也强化了对智力的需求。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趋势的形成也迫使企业采用智能技术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看来,国内制造业自动化取代岗位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首先,高度流水化、标准化、难度大、脏、累、危险的工作往往最先被自动化。例如,化工新材料领域是机器人成熟的应用行业。由于污染大,基本实现了智能化,操作人员少。二是行业用工严重不足。制造企业普遍缺工,用工成本上涨过快。需要自动化来填补劳动力缺口以维持稳定的生产。三是提高质量和精度要求。调查发现,重点高技术岗位自动化率高,人工管理成本明显降低,生产效率和稳定性明显提高。“企业自动化改造的主要目标是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而岗位的减少就是效率提升的结果。”莫榕认为,短期内,人工智能技术和设备的应用对制造业从业人员数量影响不大。调查显示,部分企业因智能化升级转型,员工流失率有所上升,但劳动力市场快速吸纳流失人员,就业总体平稳。作为全国率先开展“机器换人”行动的城市,当前就业形势总体平稳。2018年,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53家正在升级智能制造的企业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企业的智能化程度并未对就业人数产生显着影响。对智能型企业就业和就业登记纵向对比显示,劳动力就业总量与全市劳动力就业总量基本一致,呈现稳中略降趋势。“总体而言,自动化替代并没有导致就业出现明显波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制造业长期处于用工短缺的状态,自动化首先替代了这些工作,这些工作并没有产生重大影响。”对劳动力供需的影响。同时,制造业的劳动力流动率较高,就业替代速度远低于劳动力流动率。劳动力不仅在制造业内部流动,而且也不断向服务业转移,为企业吸纳冗余人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莫荣说岗位结构的变化“从智能化的实际过程来看,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会是一个逐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莫荣说,目前裁员的效果而裁员仅限于本地岗位和设备升级的特定阶段,对就业整体影响有限,部分裁员不会引发低端劳动力失业率骤增。有效吸纳转型就业受益于服务业快速发展,就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制造企业实施智能制造升级是一个设备更新换代和产能扩张综合作用的过程。企业综合考虑生产经营成本,大量中小企业客观上仍需依赖人工。调查发现,以苏州市某轮胎厂为例,仅实现了无人化轮胎成型线。如果进一步扩大智能,则不如保留人工岗位有利。虽然人工智能技术和装备在国内制造业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分析认为,随着我国制造企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生产自动化的转型,工业机器人的推广市场前景将十分广阔。尤其是人工智能产业链,新增就业潜力巨大。“短期内,就业岗位总量保持稳定,岗位结构变化逐步加大。中长期来看,随着智能化加速发展,传统岗位结构性失业风险凸显,结构性失业风险将进一步凸显。”问题会越来越严重,失业总量的多少取决于人工智能技术与各个行业、不同阶段的行业相结合所创造和减少的就业岗位数量。在人工智能发展的前中期,仍然存在被替代劳动力无法快速就业、失业率急剧上升的情况,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墨容说道。促进就业高质量转变研究认为,智能化就业趋势将促进就业高质量转变。随着人工智能和其他技术对就业的影响加速,技能发展、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和监管服务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迫切需要适应新时代要求,通过积极有效的政策引导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强产业就业协调发展,形成相应的就业治理框架。“就业转型需要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平衡。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就业的影响是综合性的,既包括就业岗位的替代,也包括就业岗位的创造,既提高了就业的整体质量,也给充分就业带来了压力。”“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必须双管齐下,未来既要加强对新增劳动力的智慧教育和培训,又要对存量劳动力采取有效的服务措施。”莫荣说。调查显示,目前国内智能制造战略与促进就业政策关联度不高,不少接受自动化升级的企业希望得到系统的政策体系支持,统筹资金、技术、技能培训。在实施智能制造升级的过程中,部分企业不仅期望政府加大设备购置财政补贴力度,同时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协调组织设立实体机构,帮助企业解决机器人应用等技术难题,并为智能制造提供专项“培训补贴”。”,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外部培训机会。近年来,各地普遍出台了一系列宏观层面的人才政策和人才战略,但对智能产业的人才政策定位不够具体。政策不够细化,一些地方更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但对技能型人才没有相应的优惠政策,存在落户难、子女就学难等问题。”构建就业治理顶层设计,需要评估宏观经济变化可能带来的实际影响,为劳动力市场变化做好准备,使政策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莫荣表示,特别是在培训领域,要加强培训机构和企业对就业治理的参与,以适应新技能需求的快速增长和复杂多变。同时,随着新的就业形式更加常态化,数字平台就业正在模糊全职工作和自由工作的界限,有必要建立基于个人身份信息的劳动就业管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应加快完善和创新就业服务和权益保障体系,建立适应数字化转型的教育体系。培训体系促进人工智能与劳动就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助力发展动能转变、提质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