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AI机器人大规模上岗之后,我们会不会变得更好

时间:2023-03-12 17:33:54 科技观察

人工智能机器人大规模应用后,我们会变得更好吗?四年,对于这波人工智能浪潮,足以引发一场巨变。记得2016年在北京某大学礼堂听过著名科普作家、硅谷投资人吴军推荐他的新书《智能时代》,他在台上大胆预测只有2%的人能够跨越这个智能时代。革命,剩下的98%的人,可能就是被人工智能取代或淘汰的人。当时,我对这个结论深表怀疑。分享完后,我挤上台问吴军博士这个问题:如果98%的人注定要被淘汰,那么这些人未来该如何生活?时间关系,吴军医生并没有给出过多的解释。他乐观地表示,未来可能要靠政府的强力调控,富人多交税,增加其他阶层的福利。不管这种理想社会的愿景是否会出现,未来几年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确实会超出我们的预期,“智能”取代“人工”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上周,我参加了今年的北京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见证了5G网络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行业工作方式的创新革命,如无人车间、港口货运调度远程操作、自动化等。开车送货。AI机器人正在越来越多的场景替代人工,或者因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现场运维人员大幅减少。我们已经看到这种趋势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很多人的工作被AI取代,这些人不得不另谋生计;二是人工智能取代了很多重复性的、危险的工作。客观上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福利。显然,无论从哪方面考虑,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只会越来越快,我们不得不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取代我们工作岗位可能带来的威胁,我们也必须思考人工智能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上岗后,对人类工作者的影响和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疫情之下,一大波AI机器人上岗大幅减少;一是数字经济加速发展,疫情带来的物理隔离引发了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升级和线上办公模式的成长。当然,这种趋势在疫情之前就已经出现了。简单来说,就是在物理世界中尽可能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在数字世界中尽可能增加人机交互和人机交互。无论是个人的直觉体验,还是媒体报道中看到的趋势,我们都能深刻感受到,在数字技术中,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革新现有的工作方式,取代和主宰现有的劳动者。疫情的出现,为此类AI机器人的就业提供了绝佳的契机。例如,英国和澳大利亚的一些农场在这个季节迎来了水果和蔬菜的大规模成熟。本来,这些农场会在这个时候雇佣季节性的采摘工人,通常是来自东欧的工人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背包客。采摘任务完成了,但今年受疫情影响,这些人难以入境,一度造成用工荒非常严重。英国的一些农场每周提供500英镑的工资,很难调动当地的年轻人去做这些又苦又枯燥的工作。澳洲一些农场甚至开出每周3800美元的超高薪水招人,这比澳洲工人的平均收入水平高出不愿意来工作的年轻人的三倍。一方面是地里腐烂的农产品,另一方面是超市里的蔬果价格上涨。一些地方的农户开始积极寻求AI机器人的帮助,用采摘机器人代替人工采摘。据报道,英国推出了可以采摘树莓的机器人Robocrop。它有四个爪子,由传感器和3D相机引导同时进行采摘。Robocrop可以连续采摘20小时,一天最多可以采摘25,000颗树莓,而八小时轮班的工人一天总共可以采摘15,000颗树莓。现在,拣选机器人成本高,拣选速度比人工略慢。但是,如果他们是租来的,连续不间断地工作,他们的采摘成本会低于雇用体力劳动者。这种采摘机器人模式如果推广成功,必然会带来以下两种后果:当农户发现AI机器人的自动化采摘会带来更显着的降本增效时,那么他们就会更多地与这些机器人研发机构合作。与企业合作,推进种植采摘标准化、自动化流程。同时,这些农场未来将不再需要外来务工人员的劳动力,随之而来的是,这些人将失去很大一部分收入。另一个是受疫情影响,企业对营业利润的预期有所下降,导致不少企业主动裁员或减少人力支出。相反,人工智能技术解决方案被用来取代这些人力资源支出。从高端银行金融行业,到汽车等制造业,乃至互联网行业,大量案例都可以看到这种现象。年初,微软将大量人工编辑的新闻换成了AI编辑,让不少新闻媒体人感到意外。年初,YouTube还裁掉了遍布全球的大规模内容人工审核团队,全部换成AI进行内容审核。在整个季度中,没有人工审阅者参与最初的内容审阅。这一系列“智能”对“人工”的??替代场景的出现,绝不只是因为疫情,而是因为疫情的到来变得更加迫切,加速替代的进程变得更快。现在,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的工作有没有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或者未来与人工智能协同被人工智能支配的威胁。要么主动接受?还是被动淘汰?为什么我们需要人工智能?对于国家层面,发展人工智能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科技竞争力,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对于政府和企业组织而言,人工智能技术是广泛应用于社会管理和企业生产管理的有效技术手段,也是能够创造巨大社会和经济财富的新生产力的代表。对于我们个人而言,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安全、更便捷的生活环境,为生活和工作提供各种高效、丰富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在默认情况下我们已经享受到AI技术带来的好处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AI技术给我们的工作带来的替代威胁。首当其冲的是人工智能技术被加入到与人类工人协作的工作系统中,开始支配或控制工人。一个典型案例就是最近的文章《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揭示了外卖骑手被算法锁定导致的“与时间和生命赛跑”的安全困境。由于疫情导致多家企业裁员和服务业停摆,大量从业人员涌入了就业门槛最低、技能要求不高的外卖行业。获得基本收入的生存考虑成为他们的首要考虑。这样,平台希望性能最大化,消费者希望等待时间最短,骑手希望多下单。算法不断被训练,以效率为最优目标,自然会把骑手的送货时间“优化”到极致,从而导致多方推卸责任,但最终难解困局.外卖骑手这样重复性、结构化、时间紧迫的工作,电商仓库分拣员这样的蓝领,共享出行的快递车司机,流水线一线工人,是最容易被淘汰的工作。被AI算法优化改造一方面,他们要接受AI系统、摄像头和用户评价系统的实时监控;另一方面,企业仍在研究相应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以完全取代他们的工作。如果你认为只有这些蓝领工作在AI机器人的“监督”之下,那就“TooYoung,TooNaive”。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疫情期间,随着美国大量企业开启在家办公模式,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使用监控管理软件,自动记录和分析员工在家办公的操作记录。电脑。并且可以截图为证。原本可以用来优化员工工作效率的智能工具,却反其道而行之,变成了“不眠不休”的主管和“告密者”。更直接的威胁在于人工智能算法及其机器人设备直接取代大量工人。比如,自动驾驶正在跨过大规模商用的临界点。近日,Waymo再次受到关注,因为这一次Waymo实际上已经取消了部分自动驾驶出租车的保安,实现了真正的无人驾驶出行。几乎同一时间,百度Apollo也在北京开通了自动驾驶打车服务。我们总觉得自动驾驶离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还很遥远,要取代数千万的司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事实上,自动驾驶初期的技术迭代、硬件普及、基础设施和法律体系完善都需要很长时间,但一旦这些条件成熟,其普及速度将如海啸一般袭来。当时,对于大多数私家车主来说,这意味着路上时间的彻底解放,而对于货车司机和出租车司机来说,这无异于工作机会的消失。同样,对于高度结构化、程序化、弱社会联系的脑力工作,如银行柜台人员、股票交易员、电话客服,甚至律师、医生、财务会计等处理基本文件的专业岗位,都遭遇威胁在专门的AI系统升级下被替换。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标准来审视我们目前的工作模式,反思哪些环节是在与人工智能协同,哪些环节可以被人工智能优化,哪些环节已经被人工智能系统替代。比如前两年,我在超市看到一位收银员努力向顾客介绍自助结算和人脸识别支付的技术。现在很多人都可以轻松自主结账支付,收银台只需要开几个窗口就可以为老年顾客结账。显然,这个过程减少了收银员的数量。再比如像我们这样的自媒体人,在数据采集和写作的过程中,已经有大量的搜索算法和输入法算法来帮助我们提高效率,但是从选题和文章排版的构思上,我们仍然需要自己做。但是我们眼前的GPT-3已经可以根据主题或开场白以体面的方式编辑一篇完整的长文。如果比输出,我们很容易被虐成渣,但如果比可读性,我们可能还是有一点胜算的。毕竟,这些没有感情的机器写出的这些毫无人性的文章,又有哪些人类会去阅读呢。在AI技术大举入侵我们工作的现状下,我们真的只能有两种态度,要么选择主动接受和配合AI,要么在AI的出色表现面前被动等待淘汰输球。然而,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人退位,AI接班”的过程呢?“只要人类抱怨,人工智能就会笑。”米兰·昆德拉曾说过,“当人类思考时,上帝发笑”。借用这句话,我们可以引申出“当人类抱怨时,AI会笑”这句话。怎么理解呢?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人工智能技术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引入,与人们在工作生活方方面面的各种不满和抱怨有关。例如,如果司机抱怨从早到晚开车时间太长,就会出现自动驾驶;保安抱怨熬夜太辛苦,智能监控出现;巡山太辛苦,矿工抱怨下矿太危险,塔吊工人抱怨工作太寂寞,于是相应的自动化设备和远程越控出现了;行政文员抱怨重复、单调、枯燥的工作,智能化应用、自动化流程办公已经出现……我们首先应该从积极的角度看待“AI对人工”的替代价值。显然,人工智能的出现不仅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还可以有效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改善工作环境,解决大量重复性、危险性、不利于健康的负面工作问题。可以说,人类从采集狩猎时代进入农业社会后,就被无尽的繁重体力劳动所胁迫。然而,事实上,人的本性仍在追求舒适和享受。大量的休闲和休息时间重新开始。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将把这个过程彻底推向极致,即大量劳动者将得到真正的解放。这个过程的副产品是,原本需要大量体力劳动的工作消失了,越来越多的人没有了实质性的工作。现有的“不劳不食”的薪酬分配体系根本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而我开头提到的“人工智能取代我的工作后我该如何生存”的担忧正是这个价值体系下一个问题。我们不妨大胆预测,一旦依靠技术进步和人工智能带来的效率提升,数字经济创造的社会总财富将远高于目前水平。因此,虽然有大量人不再从事原来的工作,社会相应的财富也会转移到这些人身上,但显然大多数人只能得到维持基本生活所需的福利。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剧,这一过程将越来越明显。一方面,社会年轻劳动力短缺,生产必须使用大型人工智能机器人。比如,面对农业人口的过度老龄化,日本只能大力推进农机自动化、智能化,实现无人农业;一方面,社会财富的增加保证了这些“失业者”仍然享有相对富裕的生活水平。对于那些可以与人工智能系统协作的员工来说,这个过程将呈现出不同的面貌。那就是融入到一个快节奏高效的协作网络中,在AI的加持下完成更复杂的任务。这些人自然可以获得高额财富和工作成就感,但与此同时,这些人也会在这个协作网络中变得越来越忙碌,真正成为《智能时代》中描述的那2%的人。回到之前的故事,陷入算法系统困境的外卖骑手也有各种“怨言”,未来大概率会被其他系统取代,比如无人送货车、无人机等,甚至被未来的室内传输系统所取代。取而代之的是智能打印的快餐机器人。然而,在新旧制度和职业价值观更替的过程中,外卖骑手这个非标准化、灵活的职业,仍然是很多其他淘汰工人“临时过渡”的选择。然而,YouTube取代人类内容审查员的AI系统效率太高,被标记为违规的视频范围太广,导致YouTube不得不重新聘请那些经验丰富的人类审查员。人工智能在区分什么是色情、暴力和恐怖,什么是艺术、笑话和事实报道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项工作确实存在职业风险,不利于审计人员的身心健康。很显然,未来这样的工作更适合AI,人类审稿人应该根据用户的抱怨扮演最终守门人的角色。未来,我们将与AI全面携手,能够和AI算法一起工作是一件幸事,虽然辛苦但很有价值。如果不能与AI协作,但能享受到足够的休闲娱乐,也是好事。至少我们还是在把我们作为人类的活数据释放给AI系统,形成人类更大的集体智慧。.这可能是我们对未来最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