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交互设计师来说,工作中接到的需求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的需求(从0到1),一类是现有产品的优化。对于现有产品的优化,没有标准流程。优化方案过程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每一步过程都有明确的目的,各个过程之间又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和递归性,这样的设计方案才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下面是我在工作中经常用到的一个流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本文大纲如下:确定设计目标,分析线上问题,确定解决方案并验证落地轨迹,确定设计目标,产品优化,相应的设计目标需要有说服力。目标需要对产品有一定的价值。设计优化的方向可以是提高产品的运营完成率,降低流失率,提高购买率,增加产品的新鲜度、活跃度或留存率等等。例如,在表单提交过程中。通过数据发现,用户在第一步中损失很大,降低了整个操作流程的完成率。那么设计师在优化任务流程时,可以确定设计目标为:通过优化现有设计,提高表单的完成率,提高用户操作流程的成功率。分析在线问题,找出表单提交过程中流失率高的原因,分析用户流失率高的原因,找出流失率高的原因。试着猜测高流失率的原因是什么?是交互流程、布局、操作感不强、文案不合理,还是设计认知不符合用户预期?根据设计经验找到相应的问题后,给出了几种解决方案。确定解决方案和验证设计可能有很多选择。这时候就需要确定最合适的。当综合各方面确定方案后,下一步就是验证方案的可行性。验证方案可行性一般有两种方式:竞品分析可用性测试1.竞品分析完成设计方案后为什么要看竞品分析?如果在设计前参考了竞品,那么很容易默认竞品的方案是标准的、优秀的。我会不由自主地按照竞品的思路去设计,最终的结果会和竞品差不多。因为我们和竞品有不同的受众、商业背景等方面。竞品的设计方案是基于开发或老板的业务背景,所以不得不采用非优秀方案。如果参照竞品,可能很难在最终的结果中做出优秀的解决方案。当我们的设计方案完成后,我们可以分析我们的设计与竞品的差异和差异,从而获得灵感,优化出更好的设计。2.可用性测试将提出的方案制作成演示demo,招募目标用户(5~8人)进行可用性测试,使用优化后的方案和上线产品的demo进行体验并打分满意度,最终判断是否满足用户期望。落地跟踪设计方案审核通过后,给出视觉稿给开发,需要跟进。在开发过程中,项目可能存在历史或技术原因,可能导致设计的方案无法正常实施。这时候就需要及时更换解决方案了。产品走查测试完成后,需要继续跟踪方案上线后的效果,并进行后续的迭代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