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全面屏手机自小米MIX问世以来,各大手机厂商对全面屏的追求一直不懈。首先是以最具代表性的iPhoneX为首的异性全面屏(刘海屏),国内一大批厂商迅速跟进了这一方案;另一种是OPPO、vivo,既没有刘海屏也没有大屏幕。下巴,号称真正的全面屏,屏占比超过93%。那么对于全面屏,各大厂商都在进行哪些技术创新呢?这些变化是改善消费者的体验还是妥协?去除下巴,不遗余力。当国内厂商为iPhoneX的宽刘海屏幕疯狂时,很难。很少有人将下巴的厚度与iPhoneX的正面进行比较,因为iPhoneX采用了一种叫做COP(ChipOnPlastic)的技术。这是为柔性OLED屏量身定制的完美封装方案。在了解COP技术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其他厂商采用的技术:COG和COF:在进入18:9“全面屏”时代之前,智能手机的屏幕普遍采用“COG”(ChipOnGlass)封装技术,即IC芯片直接绑定在LCD液晶屏的玻璃面上。这种封装技术可以大大缩小整个液晶模组的体积,良品率高,成本低,易于量产。问题是玻璃不能折叠卷曲,连接它的电缆注定需要更宽的“下巴”来与之匹配。小米MIX系列液晶屏手机采用这种封装方式。COG与COF的封装区别“COF”(ChipOnFlex或ChipOnFilm)也称为芯片上芯片薄膜。与COG相比,最大的改进是将IC芯片固定在柔性电路板上。连接IC芯片与屏的排线直接折叠,并用一块软性附加电路板作为封装芯片载体,将芯片与柔性基板电路粘合在一起。更直观的表述是IC芯片嵌在FPC软板上,也就是说贴在屏幕和PCB硬板之间的排线上。三星S9系列以及上一代的S8系列和NOTE8都采用了这项技术。最后是iPhoneX采用的COP技术:简单来说,柔性OLED屏幕的背板并不是LCD特有的玻璃。所用材料与FPC软板相似,富有弹性,可随意卷曲。因此,COP封装的屏幕可以在COF的基础上直接折回在背板上,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屏幕模组对“下巴”空间的占用。COGCOFCOP的区别虽然COP封装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压缩屏模组,但压缩比越高,成本越高,良品率越低。为了实现iPhoneX的“无下巴”设计,据说早期良品率不到10%,生产10台就要报废9台。综上所述,在进入18:9“全面屏”时代之前,智能手机的屏幕普遍采用COG封装技术;为了追求“短下巴”,业界出现了折叠连接IC和屏排线的COF;短“下巴”,所以利用OLED屏幕的可折叠特性,将整块屏幕向后折叠。至此,各大厂商终于将手机的下巴去掉了,但这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为了“窄下巴”,牺牲前置指纹识别,值得吗?对于喜欢前置指纹识别的用户来说,内心肯定是拒绝的。因为他们习惯把手机放在桌子上,不需要拿起,大拇指一按就可以解锁。所以在手机背面开个洞,放个后置指纹,不够美观?这时,苹果想到了一种基于3D结构光的人脸识别技术。没有下巴的指纹识别呢?3D结构光是一个技术术语。传统的RGB摄像头采集环境光、自然光、太阳光呈现的光效,形成二维图像。相比之下,3D结构光可以实现高精度的深度信息采集,快速扫描,根据物体光信号的变化计算出物体的位置和深度,进而还原出整个三维空间。iPhoneX略显保守。虽然缩短了下巴,但额头不能动,所以宽大的“刘海”留了下来。OPPOFindX和iPhoneXOPPOFindX更“激进”一些——因为与iPhoneX相连,“额头的残余”刘海也被去掉了,做了一个机械升降镜头。虽然通过3D结构光技术实现的人脸识别在安全性上没有问题,但也存在一些缺陷:首先,对人脸的曝光率有一定的要求。戴口罩或侧脸时,面目全非;另外,虽然OPPOFindX的识别速度很快,经得起实验室的各种考验,但毕竟是机械结构,难免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场景,在使用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隐患。它。.另一家厂商vivo则相对“中庸”。指纹识别还是有的,同样是前置指纹识别,只不过这次把指纹识别放在了屏下:这个跟指纹签到机的原理差不多,因为我们指纹的指纹是凹凸不平,我们可以通过将光线打在手指上,然后将光线反射到接收器上来获取指纹的图案。原理有点像潜艇在水下的声呐。NEXS屏下指纹识别目前手机的屏下指纹识别方案都是基于OLED屏幕:将接收反射光的指纹识别模块放置在OLED屏幕下方,通过屏幕像素点的光线照射,指纹识别模块,然后识别用户指纹。在笔者的实际体验中,虽然与上一代vivoX21相比,NEXS的识别速度有了质的提升,但与电容式指纹识别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而且如果手指潮湿,识别速度会有所下降。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另外,最关键的一点是没有实体按键。如果用户要盲目解锁,必须记住可以解锁的区域,并确保每次都按准确。这显然不如有一个物理按钮方便。“刘海全面屏”难看,让听筒成了问题。当然,iPhoneX去除下巴的努力,普通消费者很难感知——因为iPhone8的下巴只有Home键。反倒是手机的“额头”才是大家比较关心的。毕竟“额头”上有听筒、前置摄像头、光线传感器、距离传感器。听筒是手机中不可缺少的部件。为了隐藏听筒,小米MIX做了一个压电陶瓷振动系统:这种方式和受话器的发声原理一样,都是将电信号转化为机械振动产生声音。两者的区别只是振动材料的不同。小米MIX第一代的压电陶瓷耳机的压电效应,通俗的讲就是某种材料在受到外力的作用下,在某个方向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内部极化现象。压电效应有正效应和逆效应。简单的说,正作用可以产生电,反作用可以利用电产生形变。利用反向效应向压电材料施加电压,它就会变形。如果我们施加可控的交流电,就可以产生我们需要的形变,而这种形变可以产生振动和声音。事实上,很多材料都具有压电效应,但压电陶瓷相对便宜且稳定。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项技术是要更换一种振膜材料。它原本是一个小接收器,但现在整个陶瓷机身或屏幕都可以振动发出声音。不过通过陶瓷中框的震动,一方面通话音质不好,另一方面私密性较差。另一边,vivoNEXS采用微震单元驱动屏幕震动发声,音质还是可以接受的。同时,它还将光线感应器和距离感应器置于屏幕下方,结合算法实现通话时熄屏。至于前置摄像头,则是做成了升降式潜望式结构。OPPOFindXOPPOFindX在双轨潜望式结构的顶部做了一个小开口,对应着它的真耳机——这与目前小米MIX2S的方案是一致的。OPPOFindX在保留极窄边框的同时,也保证了正常的听筒设计。可以看出,为了去除全面屏的刘海,各家厂商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总结为了实现全面屏,厂商收窄了下巴,牺牲了传统的前置指纹识别,带来了全新的封装工艺,以及人脸识别技术和屏下指纹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技术和指纹识别技术都是用来解锁手机的,各有优缺点,关键是习惯问题。屏下指纹识别技术虽然没有改变用户的使用习惯,但与普通指纹识别技术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具体体现在识别速度上。为了“砍掉”额头,NEXS和FindX都选择了机械结构,让前置摄像头模组和光线传感器要么在屏幕下方,要么在机顶。这样设计的好处是,在不影响整体体验的情况下,前置摄像头只在用户自拍时出现,平时可以隐藏起来;缺点是在稳定性方面存在一定的隐患。维修费用。三星S9+、iPhoneX、OPPOFindX、vivoNEXS此外,机械结构也会增加手机的重量和厚度,占用相机的空间,导致手机无法容纳更大的相机模块;最关键的是,带有升降机械模块的手机无法实现三防功能。那么问题来了。现阶段,厂商要想获得真正的全面屏,需要不遗余力地进行设计创新,想方设法改进技术,但带来的是,一些已有的实用功能需要在体验上做出妥协,比如屏下指纹技术,机械升降结构。所以对于用户来说,他们现在要抉择的是,是想要93%以上的全面屏,但在其他体验上做出妥协,还是接受刘海屏、屏占比更低的全面屏?.?相信每个用户心中都有一个合理的选择。为了追求真正的全面屏,厂商们进行了技术进步,比如新的封装技术、屏下指纹识别技术,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肯定的;不过,机械升降结构,在我看来,目前已经不是什么好计划的无奈之举了。或许未来会像刘海屏一样存在一段时间,但随着技术进一步发展,未来肯定会出现更先进的技术,在不牺牲任何体验的情况下,给用户“全面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