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我们努力取悦用户,今天我们努力取悦开发者。上个月,社交平台SnapChat也发布了开发者套件Snapkit。通过API接口,开发者可以访问SnapChat上的各种第三方应用,使用SnapChat登录应用,使用SnapChat的相机和表情包Bitmoji。同时,为了diss老对手Facebook,SnapChat还专门提出将严格保护用户数据,禁止应用调用用户好友列表,禁止持续跟踪用户数据等。不过,在Facebook上,开发人员界面和工具更加完善。新增支付工具、AI能力、营销自动化等辅助工具。从Facebook到SnapChat,海外社交媒体开放API和各种开发工具包,引入开发者已成大势所趋。投射到中国,类似的模式就是近两年流行的小程序/轻应用。中外通吃的轻应用模式有什么好?海外社交媒体的APP开发与中国的轻APP有很多共同点。双方都具有无需安装注册的特点,轻便便携。同时,双方都依附于巨大的流量入口,比如微信、Facebook、Snapchat等社交媒体,或者百度、UC浏览器等搜索入口。双方通过各自平台庞大的用户群吸引开发者,进而让开发者开发各种直接的服务来丰富平台的功能。丰富的直接服务对该平台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例如,对于微信、Facebook等具有支付入口的平台,直接服务的丰富程度是决定移动支付活跃度的重要因素之一。用户在平台服务上进行购买时,自然会选择平台提供的支付方式,进而可以打开未来金融服务的布局。此外,平台上的直接服务可以直接绕过应用市场的限制,达到几乎相同的效果。之前我们经常说微信小程序让苹果有种敌对的感觉,因为相比AppStore复杂的审核流程,小程序提供的环境理论上更加敏感和友好。绕过应用商店系统,意味着应用商店排名、移动广告投放等成熟的商业生态可能会重新洗牌。当然,更重要的是为用户提供更丰富、更便捷的功能,让用户的所有需求都能被平台满足,牢牢锁定在一个生态中。承载诸多期待的轻应用,怎会变得鸡肋?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轻应用的概念在国内已经出现很久了。2010年,创新工场曾投资雷游科技。当时播放的宣传词是“第一家专注于HTML5开发的公司,专注于移动设备网络游戏的开发”。2016年张小龙提出小程序概念,引发一波开发热潮时,这家公司业务已经转型。我们不得不承认,无论是轻应用还是小程序,在今天虽然算不上“鸡肋”,但也没有完成当年人们寄予的期望。轻应用到底发生了什么导致了今天的局面?人们对轻应用的期望过高,这一定是主要原因之一。绕过应用商店、无需下载等确实对用户很有吸引力,但即时使用、缺乏主动唤醒路径的实际情况,用户确实很难留存。让这样一个轻应用重现移动应用诞生时的威力,未免太过强大了。第二个原因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确实不错,线上线下的移动应用生态已经相当完善。最后,轻应用缺乏使用价值的稀缺性:大多数移动应用在线上使用时可以满足用户的所有需求,而在线下使用时往往会产生微信♂、移动支付二维码等功能。生态位重叠。这就是为什么轻应用如此看重开发者的原因——轻应用有什么用的问题只能由他们来解决。***一个原因是平台没有给开发者更多的支持,除了流量和入口。这与海外形成鲜明对比。Facebook和Snap提供的各种Kits和Studios不断地向开发者释放工具的力量,尤其是在AR方面,提供了丰富的模板和贴纸,这只是教开发人员如何开发的问题。但在这一点上,国内平台做得很差。以小程序为例。消息一经公布,市场上便出现了大量的“小程序教培”。可见业界对小程序开发的学习热情非常高,相反,微信本身就有些冷淡,并没有为开发者提供太多有力的支持。综合几方面的原因,虽然中国的轻应用起步很早,但其他产品模式没有生存空间,平台也没有给予太大的大力支持,最终形成了今天积贫积弱的现状。开始导流:轻应用的下半场是鸡肋的逆袭,但这种现状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变化。如果从2010年所谓的第一家HTML5开发公司算起,到现在为止,整体网络环境和平台特性都发生了变化。我们的手机性能更强大,网络连接速度更快,可以运行更复杂的轻应用。同时,平台也在不断积累自己的能力,让这些能力成为有利于轻应用发展的利器,比如百度、腾讯的AI技术,阿里的信用体系,小米华为的UI等。未来中国的轻应用可能会向几个方向分流:.百度、腾讯等技术积累比较强的平台,十有八九会朝这个方向发展。事实上,在此前的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智能小程序的部分功能已经曝光。通过让轻应用程序开发人员比移动应用程序更早地访问人工智能功能,他们更有可能开发出打破移动应用程序固有模式的产品。数据流数据流是指平台给开发者数据的积累和挖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阿里的信用评级系统。涉及金融、支付、企业服务等平台更适合走这条路。通过提供数据挖掘结果和模型,解决更多B端应用场景或线下应用场景的需求。比如结合地图软件的交通大数据,用户可以在车站扫描二维码查看拥堵指数等。流量流量就是那些仍然为轻应用开发者提供流量支持的平台。从目前的情况不难看出,这一派系很可能在未来被边缘化。走向这个趋势的,很可能是像小米这样占据手机UI入口的公司。这些平台通常都有移动应用商店的布局,轻应用只是对它们无害的补充。如果我们也把中国的轻App粗俗地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那么轻App的前半场肯定是无聊的。希望即将到来的轻应用下半年能带来一些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