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背后的隐私问题在哪里?在这个特殊的年初,习近平于2月中旬将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什么是生物安全,顾名思义,往往是指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近年来,生物信息呈现爆发式增长,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安全领域。此外,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普及推广也逐渐引发了隐私泄露、数据窃取等安全问题,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危害,尤其是生物医学数据泄露,更是让人不寒而栗。因此,人们需要重新面对生物识别技术这把“双刃剑”。在COVID-19的这些非常时期,政府和公司正在以公共安全的名义使用生物识别技术和地理定位来追踪潜在的冠状病毒患者。随着COVID-19大流行席卷全球,新的监控方法开始在大流行解除之前带来新的隐私和安全挑战。其中最主要的是政府突然转向使用地理定位数据来跟踪数百万美国人的手机以监测疾病的传播。包括Alphabet、亚马逊和Facebook在内的硅谷巨头已被召集到白宫讨论如何使用地理定位、公共媒体抓取和其他技术以不侵犯用户隐私的方式跟踪用户。与此同时,欧洲各地的电话运营商正在与当局共享数据,以色列情报机构甚至正在使用最初为打击COVID-19恐怖主义而量身定制的电话跟踪技术。如今,面部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正变得无处不在。在某些情况下,它们可以与新技术融合以对抗疾病爆发。采用非接触式身份验证方法的部分原因是人们越来越担心进出医院的指纹或扫描仪是传播病毒的潜在载体。在纽约,城市工作人员不愿意使用手持扫描仪登机。由于担心从键盘表面拾取COVID-19,纽约警察局已停止其指纹识别安全程序。甚至住房协会也不再使用生物识别系统来控制进出。新旧技术的结合推动了新兴的生物识别技术以下是生物识别技术在COVID危机期间如何进一步发展的几个例子:在中国,公交车司机座椅靠背上的平板电脑记录乘客的体温并拍摄他们的面部快照。如果乘客的冠状病毒检测呈阳性,这些照片可用于日后追踪人员。在美国,曾经提供枪支检测服务的威胁检测扫描公司AthenaSecurity现在提供所谓的“发烧检测COVID19筛查系统”。该系统部署了“人工智能热像仪”来检测发烧人群并提醒可能携带冠状病毒的人。Athena正在杂货店、医院和投票站推广使用该设备,该系统目前正在政府机构、机场和财富500强公司中部署。主要开发指纹、虹膜和面部识别技术的生物识别技术公司Dermalog,还开发了温度检测技术作为公司新的安全业务。泰国政府已经将Dermalog的技术应用于边境控制系统。Telpo正在推出一种温度感应系统,该系统与面部识别技术相结合,即使有人戴着口罩也能正常工作。中国公司Wisesoft表示,它与四川大学合作开发了3D面部识别技术,可以以98%的准确率识别戴口罩的人并收集他们的体温。成都某医院部署了140台设备。另一家中国公司汉王开发了可以通过口罩检测面部并收集体温的技术。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专门从事生物识别标准和测试的科学家帕特里克·格罗瑟(PatrickGrother)表示,一些新技术尚未经过测试,但以测量体温的热像仪为例,它们在远东地区流行了一段时间。是时候了。“你在美国各州看不到这一点,但你可以在远东的机场看到,那里的三脚架上装有热像仪,可以检测发烧的人。我们不知道发烧是由冠状病毒还是任何其他病原体引起的。现在有一种照相机可以测量从一个人的脸上发出的辐射量。但它只是一个红外摄像头,只是用来测试温度的。生物识别技术的遗产现在出现的新生物识别和面部识别系统确实试图将温度与人联??系起来,但是,在此过程中引发了许多新的操作问题。“追踪一个人的体温非常困难,”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生物识别学和情报领域专家阿尼尔·杰恩(AnilJain)告诉CNN。“如果你在检查站拦下一个人,然后测量他们的体温并拍摄他们的面部图像,那么你就可以进行面部识别并与温度相关联。所以现在归结为体积,每分钟可以检测到多少人。”此外,敏感的高级相机必须经常重新校准以确保其准确性。收集后信息的使用带来了更大的后勤挑战。如果有人发烧并且可以被识别出来,那么从逻辑上讲,下一步就是对他们进行COVID-19检测,这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这种系统的成本可能高得令人望而却步,并会干扰其他努力。假设一家公司总部有5,000人,但只有10个检查站。每个人早上8:00上班,排队会很长。此外,一些新兴系统,例如AthenaSecurity开发的系统,尚未在NIST等实验室进行准确性测试。“这些公司的面部识别准确度从未被评估过,但他们可以询问任何信息,”Jain说。即使这些系统有效,并且组织、机构和政府机构可以弄清楚如何使用它们,但仍存在隐私和安全问题。影响如何?Jain说:“最大的隐私威胁是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收集你的数据,这可以被起诉。”例如,与美国许多州一样,伊利诺伊州也有生物识别隐私法规,这需要用户同意才能收集他们的生物识别数据。法律还要求收集生物特征数据的组织阐明他们收集的生物特征数据将如何受到保护、处理、存储和销毁。如果他们不保护数据,那么它将是非法的。此外,如果他们将生物识别数据发送给第三方,他们的麻烦就更大了。虽然收集生物识别数据存在实际和隐私问题,但了解COVID-19患者的活动可能有助于减缓COVID-19的传播。NIST哥认为:“病毒防控是一个公共安全问题,需要大家在公共安全和公民自由之间取得平衡,不是吗?”生物识别技术的安全和隐私问题从来都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逐渐显现和加剧的。去年9月,支付宝发布国内首个“生物识别隐私安全保护”行业倡议,呼吁行业科技企业保护用户数据。该倡议提出,企业在收集用户生物识别信息时,应遵循“遵循、用够”的原则,防止被滥用。可见,生物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这个特殊时期,隐私与科技的冲突愈演愈烈,生物信息安全似乎正在让位于生理安全。为进一步控制疫情传播,利用人们的生物信息进行实时追踪,如体温数据采集、面部信息采集等。哈拉里曾在《未来简史》中发问:有没有办法让我们每个人同时获得健康和隐私?我们必须在健康和隐私之间做出选择吗?在这个特殊的时间点,一些制度和政策,比如使用大数据检测,或者位置追踪,疫情结束后能不能完全停止和淘汰?这是一个问题,也是下一个信息“疫情”的问题。疫情背后的生物科技隐私和数据安全问题尚不得而知,但却无法回避。今年年初,中国企业在生物特征识别领域率先制定了国际标准。这个名为“生物特征识别的多模式融合”的国际标准有助于规范该行业。该标准是在我国主导下制定的,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我国在该领域技术能力和应用的认可。当行业出现这样的问题时,当有标准可参照、有规律可循时,生物识别数据就不会再“裸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