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谷歌“应用内搜索”的现状、困境和长期价值

时间:2023-03-22 10:51:56 科技观察

虽然谷歌的产品线很复杂,但在移动端基本是通过Chrome和GooglePlayStore来承载谷歌的产品。Chrome跨操作系统兼顾iOS和Android,谷歌也开始基于该平台构建应用;GooglePlayStore从Android诞生之日起就占据了Android应用分发渠道。但众所周知,无论是iOS、Android还是WindowsPhone,移动应用中的信息都像孤岛一样存在。作为开发了Android的搜索公司,谷歌开始打破应用程序之间的信息壁垒也在情理之中。事物。不久前,谷歌在2013年12月上旬宣布,包括IMDB、维基百科在内的13款安卓应用正式支持应用内内容索引,这意味着谷歌的应用内搜索正式触及本地用户。目前应用内搜索功能仅在google.com下有效,用户必须登录谷歌账号。这意味着谷歌是根据自己的账户体系来决定是否为用户呈现相关的内容索引。据谷歌称,在用户安装这13款支持应用内内容索引的Android应用后的1至2天内,“在应用中打开”按钮可能会出现在相关搜索结果中。为了实现精准索引,应用开发者需要分别在应用端和网页端匹配相关页面,然后由谷歌的网络爬虫抓取页面,让用户通过“OpeninApp”打开相关页面。比如我在搜索《One Day》时,不仅可以通过IMDB打开对应的电影介绍页面,还可以通过维基百科打开对应的词条。此外,谷歌并未限制仅在谷歌搜索应用或Chrome浏览器中使用应用内搜索功能。我通过Opera登录我的谷歌账户后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综上所述,谷歌的应用内搜索不是简单的跳转或本地程序调用。谷歌非常依赖自己的账户系统和开发者的合作,将这个功能呈现给用户。虽然谷歌的应用内搜索功能目前仅支持13款应用,但基本涵盖了美食、健康、百科、娱乐、旅游等各个方面。谷歌也在产品发布之初承诺,将会有更多App支持该功能。然而,即使在谷歌的领导下,应用内搜索在未来的发展中也面临着许多困难:首先,要说服许多开发者在他们的应用中添加索引功能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这比说服他们为Android平台开发应用程序要困难得多。毕竟,虽然几乎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移动应用程序,但并不是所有的开发者都认为他们需要花费精力来匹配页面以支持应用程序内的内容索引,或者愿意将数据开放给谷歌。特别是YahooApps、Facebook和Twitter等产品要么更喜欢用户在自己的站点上完成搜索,要么正在与Google的竞争对手合作。其次,应用内索引仅适用于可以定期呈现内容的应用。前面提到,应用内内容搜索需要应用开发者分别在应用端和网页端匹配相关页面,但对于一些工具或个性化信息产品来说,这显然很难实现。例如,如果谷歌不能为用户在Dropbox和Evernote中产生的各种内容提供智能匹配技术,那么Dropbox和Evernote就不能支持应用内搜索。因此,这些应用程序中的内容只能作为孤岛存在,但实际上,它们往往包含着巨大而有价值的数据和信息。同样,在平台层面,应用内搜索的可扩展性比谷歌网页搜索更难。虽然我们可以在iOS和WindowsPhone上使用谷歌搜索,但除了Android,谷歌既没有对这两个竞争平台的应用程序控制,也没有贯穿整个系统的账户系统。所以尽管iOS开发者和WindowsPhone开发者都希望用户可以通过谷歌搜索和使用他们的应用,但微软和苹果不一定会为谷歌的愿景买单。当然,尽管存在所有这些困境,但这并不意味着应用内搜索对谷歌毫无价值。通过对应用内内容进行索引,让那些高质量的信息、数据和应用更容易共享和传播,谷歌有机会在移动端延续其在传统互联网上作为信息聚合商的优势。谷歌可以继续依靠索引这些内容来分配流量和应用程序,保持其作为网络门户的地位。由于Android已经拥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并且还在持续增长,应用内搜索可以帮助谷歌搜索快速填补一大片空白,即使它在其他平台上遇到来自竞争对手的阻碍。而如果搜索引擎无法获取应用中的数据来对其进行索引,那么搜索引擎的边界将被大大缩小。谷歌迈出的第一步,是关乎整个“搜索”模式未来形态和地位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