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止病毒进一步感染,美国首例新型肺炎患者在治疗期间在隔离室接受机器人治疗。患者为美国华盛顿州居民,从中国武汉返回美国后首次到访西雅图。事发前,他于1月15日从中国武汉旅游返回美国,1月19日在当地医疗机构接受治疗,1月20日在西雅图确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美国当地时间1月22日,普罗维登斯地区医疗中心埃弗里特传染病科主任乔治·迪亚兹表示,目前患者的情况“令人满意”,但并未透露患者仍需接受治疗隔离病房多长时间。根据迪亚兹的说法,这名患者被安置在一个隔离舱内,由救护车从家中带到医院,然后直接送到隔离的特殊病原体病房区。医生在治疗期间操作配备摄像头、麦克风和听诊器的机器人,这是医院试图降低隔离窗外传播病毒风险的众多方法之一。疫情面前,每一个参与救援的生命都是至高无上的。如何将感染风险降到最低,一个方向是用机器人代替部分人的工作。当然,并不是每个机器人都能帮医生治疗、消毒、穿衣、搬运等“危险”的事情,机器人都能派上用场。雷锋网了解到,早在2015年,美国Xenix消毒服务公司就生产了一款四轮辅助消毒机器人,可以通过发射氙气制成的紫外线脉冲杀死病原体,保护抗击埃博拉的人们。医护人员。2014年10月,美国兰利空军基地得到一台机器人。2014年11月24日,已投入3个军事医疗中心和250家美国医院。此外,据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此前报道,伍斯特理工学院(WPI)打造了一款远程操作机器人。医护人员可以安全地操作机器人,在不远的地方侦测到情况,做出简单的预测,了解情况后做出下一步的决定。还有协助穿衣的机器人。脱下防护服时,如果皮肤不能接触到衣服的外层,危险就会小很多。目前的移除方式需要另外一个人协助,助手有被病毒感染的风险。一种名为Baxter的机器人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脱掉外层防护服,减少直接接触的概率。同时,还可以帮助检测防护服是否破损、穿戴是否正确,更大限度地保护科研人员的生命安全。再往前追溯,2003年抗击“非典”时,中科院自动化所曾研制出抗“非典”辅助机器人。据《京华时报》报道,这名“助理”身高约半米。“头部”由摄像头和无线图传系统组成。“身体”上装有超声波和红外传感器,用于机器人速度控制和避障控制。这个装置,“脚”是三个碗口大小的轮子,最快可以以每秒两米左右的速度“行走”。“小助手”充满电后可连续工作3小时。不仅可以在病房内进行查房,为患者送药、送餐、生活用品,还可以协助护士搬运病房内的医疗器械器材、实验样本、垃圾处理等。等,一次可将30公斤以下的物品送到病房。希望借助AI、机器人等技术,可以让更多的机械白衣战士奔赴前线,帮助医护人员避免更多不必要的风险。本文转载自雷锋网。如需转载,请在雷锋网官网申请授权。雷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