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领域,人们对人工智能伦理的思考呈现出多种路径。比如基于主观性的思考路径,基于价值的思考路径等。在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带来的未来教育变革中,如何应对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如何转变危机转化为教育发展的动力是我们审视未来教育伦理的关键。发展趋势由于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的应用,数字化、个性化、高效化将成为未来教育的突出特征,为教育世界描绘出全新的全景蓝图。1、基于数字技术的未来教育可以提供更丰富的知识。未来,学生将成为数字公民。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局限于老师的传授,也不再局限于个人通过网络搜索零散、碎片化的知识碎片。未来教育借助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教育生态中将形成系统的海量数据,远超当前教师的知识储备,学习者可以更便捷地获取更多知识。2、基于数字技术的未来教育可以实现个性化教学。影响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因素有很多。能否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个人兴趣等个体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当前的学校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不能在一定程度上兼顾每个学生的特点。而借助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未来教育可以通过分析每个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等个体特征,实现以“人机共生”为主要特征的精准教育。3、基于数字技术的未来教育可以融入教育环境,提高教育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与环境,与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境,与丰富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教育环境是教育过程中的基本要素之一。优良的教育环境对于启迪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气质、培养学生的人格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教育可以利用全息投影交互、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重塑互联环境和非互联生活,创造适合个体学习的完整教育环境。伦理思考人工智能确实可以体现技术在未来教育中的价值,但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未来教育中的应用还存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例如,人工智能应用中的主体性问题,师生的自我发展与提升,师生间的情感互动,人文与人文精神的培养等,都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1.主观性问题。从古至今,哲学的认识论都是关于人的认识论,人无疑是认识的主体。人之所以成为认知的主体,主要是因为人具有复杂的认识和分析对象的认知活动,并且能够应用和扩展认知的结果,这就是“人的智能”。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对自然的全部统治就在于我们比其他所有生物都优秀,能够理解并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人工智能还可以利用深度学习等技术进行合理的判断、决策和分析。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肯定人工智能也具有主观性呢?如果人工智能可以具有主体性,那么在未来的教育中,人工智能能否作为教育主体,代替人类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呢?相反,如果不能承认人工智能具有主观性,人工智能在未来教育中的定位和作用又将如何?2.人工智能与人类自我完善。通过讨论人工智能的主体性,我们不得不思考:如果人工智能可以具有主体性,人类教师将如何面对另一个认知主体并与之共存?他们将面临哪些新的挑战?如果人工智能没有主观性,那么人工智能在未来的教育中扮演什么角色呢?这一角色将如何促进人类教师的自我提升和提高?3、人工智能的情绪调节。在教育领域,情感作为教育活动的基本存在,起着全息作用,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但是,如果未来的教育仅仅简单地强调人工智能的技术维度,可能会导致弱化教育主体的价值观、弱化教育效果等困难。这样一来,我们就不得不思考,未来的教育是否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来培养情感,或者说人类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来凸显教育的情感文化?未来展望1、人工智能在未来教育中的定位与解读。罗素提出,如果一个主体具有自主意识或自主意识被唤醒,那么它就会成为不同于人类的他者。因此,当我们讨论人工智能的主体性时,实际上是在讨论人工智能能否具有自主意识,能否实现“知”、“情”、“意”的统一。显然,借助大数据、算法等技术手段,人工智能可以做出必要的认知和决策。但到目前为止,人工智能还不具备情感、自我意识、自我意志、主观能动性等,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在获得这些能力之前,人工智能是不具备主观性的。那么,人工智能在未来教育中的定位在哪里?一是推进学习环境改造。通过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应用,全面提升学习环境的智能化水平和质量,赋予学生具体的学习空间,加深对抽象知识内容的理解;通过分析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情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水平。二是突出学生自主选择。教育智能化是以教育大数据为特征的未来教育的主要特征,为学生的理解和实践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选择。教育大数据通过采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过程,准确诊断学生的真实状态,提高选择的适应性。此外,教育大数据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自适应的学习模式,构建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实现自主选择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第三,带来教师主体性的转变。随着教育大数据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不仅丰富了教师与社会情境的交流,也为教育虚实融合提供了可能。数字技术通过大数据和算法模拟虚拟社会,将教师分工延伸到现实社会,拓展教师分工领域,实现线下教学与线上虚拟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这不仅丰富了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也进一步促进了师生在社会生活中新型关系的形成。2、促进个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教育工作者的社会分工。批改作业、强化训练等复杂、重复、结构化的工作,可能会完全交给人工智能。未来的教育将要求教育者更加关注学生精神、心灵、身心塑造和自我发展的提升。从这个逻辑起点出发,未来教育对教育者的要求将从“教育者”转变为“学生成长的启迪者”,而“学生成长的启迪者”不仅需要传授知识,还包括能力培养和兴趣激发,即使在人机共生的辅助下,教育工作者也会成为学生成长的参与者和人生的引导者。也就是说,在这种分工下,低层次复杂的工作交给人工智能后,教育工作者将获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积累更多的知识储备和更深层次的认知。这不仅是教育者摆脱外在阻力,从外界压力干扰中获得自由的过程,也是个体关注自身发展,逐步实现自我完善的过程。3.促进人工智能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情感融合。教育需要温暖,人工智能的介入更应该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不是沦为人与机器之间灌输知识的工具。未来教育依托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构建形式与内容和谐的智慧教育环境,在知识学习和技能掌握层面实现知识的精准传递和教学反馈。但是,如果脱离了教育者,这种单纯依赖技术的教育模式将无法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会压抑或控制师生的积极情绪,对教育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未来的教育中,一方面,需要借助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技术”优势,通过改造教育场景,营造开放包容的情感氛围,规范情境的理性化。教学过程;另一方面,要依靠教育者的“情感”优势,促进学生的成长。通过挖掘和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需求,在教育中保持诚信、传承情感文化,促进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情感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