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物联网“小媳妇”该不该冷落?

时间:2023-03-21 22:39:46 科技观察

物联网的发展其实已经影响到我们每个人,它遍及各行各业,包括家电、可穿戴设备、医疗保健、休闲娱乐等消费领域;以及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能工业等产业领域。然而,与消费物联网和工业物联网相比,农业物联网的发展自始至终都不温不火,就像一个被冷落的“小媳妇”在寒冷中。随着工业4.0的演进和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工业物联网作为“大老婆”,不仅“吸睛”,而且“威武”。在政策、资金、技术的充分保障下,蓬勃发展。手环、智能音箱、VR等消费领域的物联网产品年总出货量已经达到1亿台,已经是一个爆发的状态。不可否认,对于整个物联网行业来说,消费物联网(手环、智能家居)和工业物联网(车联网、工业制造)有农业物联网所不具备的两个优势——更接近消费者更容易生产。结果。农业物联网真的被忽视了吗?大农业视角下的农业物联网并未被“忽视”从表面上看,农业物联网确实像一个偏僻的村庄,跟不上大城市的繁华步伐,但如果我们开始从整个大农业的角度来看,农业物联网是不容忽视的。农业一词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广义的农业包括五种产业形式: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从广义农业等大农业的角度;种植业温室种植监测,林业防火及病虫害监测;畜牧业的“猪联网、牛联网”等都在以我们无法感知的速度发展。或许,你从来没有关注过你吃的猪肉和蔬菜是怎么生产出来的,突然发现你中午吃的猪肉是“养猪网”养的,晚上吃的蔬菜是精心监控种植的在温室里。在农业规模化背景下,丁磊养猪、阿里AI养猪、京东跑鸡等互联网巨头掀起了农业物联网浪潮。物联网如何养猪?请参考作者之前的文章《剖析:物联网能使一人养一万头猪,是真需求还是伪痛点?》。互联网企业入局农业物联网,大大增加了农业物联网的曝光率,但这只是冰山一角。温氏、雏鹰、正大、中粮等大集团、大公司,以及大量自己从事农业生产的种养散户,才能真正带动它的爆发。设施农业恰好可以为农业物联网的部署和运营提供温床。设施农业是利用工程技术,在相对可控的环境下,高效生产动植物的现代农业方式。设施农业包括设施种植、设施养殖和设施食用菌等,其核心设施是环保温室、环保畜禽舍、环保菇房。关键技术是能最大限度利用太阳能的覆盖材料,实现寒冷季节的高透光和高保温;夏季降温防苔;将太阳光中无用的光波转化为满足光合作用需要的光波;良好的防尘、防污功能等。根据不同种植品种的需要设计成不同类型的设施,同时选择合适的品种和相应的栽培技术。要做到这一点,Zigbee、NB-IoT等最新的物联网技术无疑是细粒度监控的最佳选择。不仅如此,居民对“安全食品、放心食品”的需求越来越高,需求的增长必然会推动行业的发展。设施农业精细化种植所提供的产品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农业物联网的主战场——设施农业为什么说设施农业是农业物联网的主战场?这是因为设施农业不仅可以有效避免当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而且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成熟的应用方案。目前,农业发展主要面临以下问题:资本:资本有意向进入农业领域。由于信息和产业结构的限制,投资领域狭窄,风险高;土地劳动:传统大田种植收益低,中国农业生产无法得到充分发展。自给自足,大量青壮年进城,农村老弱劳动力;消耗污染:与西方相比,土地化肥投资是西方的2倍多,利用率仅为35.2%,远低于发达水平。过量使用农药,使用率为36.6%,造成土地严重污染;信息:产业链各环节信息分散,无法利用;服务:以体验为主导的种植模式不能适应现代工业化、规模化种植的需要,农技服务分散、不成体系,农资、农机具竞争激烈,低水平重复,利润微薄,形成恶性竞争。设施农业采用农业大棚、滴灌、水肥一体机、智能鼓风机等,并利用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进行智能化管理,使其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展:技术:物联网等智能技术实现智能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种植养殖,溯源技术真正实现食品安全和监管;产业融合:农机农资→种植业→物流→粮食生产→贸易→消费者,形成高度集成的产业链,对接互联网状态发展。例如成熟的设施种植解决方案,可根据不同需求进行组合,可由智能卷帘系统、智能通风系统、智能节水灌溉系统、水肥雾化系统、智能通风系统、智能调光系统组成、视频监控系统等。智能温室管理系统,无线联网。并采取以下两种物联网解决方案:方案一:所有终端和网关通过Zigbee无线连接,网关通过3G/4G或WIFI网络与云平台通信;方案二:采用NB-IoT方案,所有终端设备基站的NB-IoT网络直接与云平台通信。未来,设施农业的市场容量将达到万亿级。总结:再细分的农业物联网,必然会有大量的应用场景没有被挖掘出来。一年一度的“中央一号文件”必将推动更多农业物联网应用落地,助力产业爆发,实现农业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