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新浪微博的KPI式产品设计

时间:2023-03-21 20:29:23 科技观察

这个名词你可能没听过。别误会,它和KPI没有太多直接关系——我用它来描述偏离需求、挑战用户习惯的特性和界面设计。但是,这种设计通常出现在那些“战略”导向的公司,产品的架构逻辑完全服务于产品经理和战略利益相关者的KPI指标。新浪微博可以说是我见过最好的案例了。不管新浪官方承认与否,过去一年微博用户数的下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不能完全归咎于微信朋友圈的兴起。毕竟,更喜欢“私人社交网络”的朋友圈和媒体属性很强的微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产品。或许更重要的是,新浪微博在产品架构上一直在不断挑战用户的耐心。在我看来,新浪微博在产品设计上犯的最大错误就是“频繁挑战用户的使用习惯”。在过去的一年里,新浪微博无论是移动应用还是网页都进行了多次改版,功能位置的变化往往让人摸不着头脑:比如微博的置顶、转发、收藏、评论都在右下方.其实我觉得把各种操作放在一个微博上是一个很好的设计。但是不知为何,修改后,时间线中的删除操作发生了变化。在右上角变成了一个小“X”,它仍然是隐藏的——只有当用户将鼠标移到相应区域时它才可见。前不久,置顶功能也得到了同样的待遇:微博上线“饭头条”后,这两个功能被归类到右下方的“推广”中。微博把这两个逻辑相似的功能拆开,把置顶和删除这两个不相关的动作放在一起。虽然我觉得新浪的产品经理不会蠢到为了让用户少删微博而弱化这个功能按钮,为了突出“粉丝头条”而弱化顶部按钮。但微博右上角似乎越来越像一个常用功能的“冷宫”。这种频繁挑战用户使用习惯的设计,在手机APP中也很常见。最近的例子是新浪微博的新iOS版本——新浪将原来的“发布微博”位置改为“找朋友”,为此也获得了大量用户的一星评价。新浪微博犯的第二类错误是“不断延长用户的操作路径”。这一点在屏幕尺寸受限的移动终端上影响更为明显。首先是用户个人页面的设计——众所周知,在过去一段时间,新浪微博主打“个人页面”这一强调用户个人兴趣和动态的结构化数据产品。于是,他们开始在手机应用的个人页面加入一些用户不常用的功能——动态、微数据,甚至微博支付、二维码等,都占据了大量空间。这一变化的直接后果是,用户点击个人页面可以看到的微博文字内容被压缩到了二级页面。这种趋势在新浪上仍在加剧。不久前更新了新版应用后,我惊奇地发现,微博个人页面首屏最引人注目的功能竟然是“红包”和“新朋友”。而如果你的朋友参加了红包活动,那么点击进入他的个人页面,除了这个营销活动,你一眼就看不到任何其他内容。也就是说,新浪微博一直在用无关紧要的内容,为自己的战略和营销抢占最重要的空间,削弱了用户最基本的吸引力——阅读微博。新浪微博还有一类非常严重的错误,我称之为“无脑推荐”。也就是说,微博产品经理似乎很擅长把“有效信息”变成“垃圾广告”。第一个例子是淘宝的商品推荐。本来,把两个数据打通后,根据用户的兴趣图谱和购买、收藏、浏览产品历史,做个性化推荐是个不错的主意。可惜在新浪微博上,完全变成了一套基于用户“浏览和购买记录”的推荐——这种模式最大的问题是无法区分用户的“兴趣”和“购买”意图”。不同之处。比如,你可能刚买了一台空气净化器,那么你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有这种购买意向,但如果微博会不断向你推荐类似的产品,那无疑是垃圾广告。第二个例子就是我们最近经常在时间线上看到的“你的朋友喜欢的图片”这个功能。其实这是基于社交网络做“物品推荐”时很容易犯的错误——如果你在一个物品页面的底部告诉用户“你的朋友也喜欢”,那么这是一种帮助用户的方式做出选择。有效信息;但如果在社交网站上主动向用户推荐“你的朋友也喜欢”,就变成了一种基于“关系”的广告。究其原因,在微博这样的弱关系平台上,社交关系和个人兴趣很难匹配,任何“不准确”的推荐都会带来比其转化效果大得多的负面影响。并且我们可以看到,在新浪微博上,还存在很多“非智能推荐”,比如关注认证用户、通过私信自动推荐订阅等。综上所述,在过去的一年里,新浪微博的每一次产品迭代都为它的“战略”服务的太多了——借助淘宝商业化、培养中V用户、提升社交属性……而总的来说忽略了它首先应该成为用户发布和传递内容的平台。这种“KPI式设计”或许是微博加速没落的催化剂。原文链接:http://www.pmtoo.com/ucd/2014/0120/4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