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普及,生物识别技术备受关注。特别是2020年以来,在疫情非接触因素的影响下,生物识别技术成为生产生活防疫的关键。据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生物识别市场规模将超过300亿元,释放出强劲的发展潜力。其中,人脸识别和指纹识别是主要增长动力。此外,技术、成本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也加速了排在第三位的虹膜识别的追赶。据了解,2016年全球企业级虹膜识别终端出货量为1070万台,对应市场规模为6.77亿美元;2020年企业级虹膜识别终端出货量增至近6000万台,对应市场规模为6000万台。约13.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接近20%,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25年,业界预计全球市场规模将超过40亿美元,复合增长率将稳定在两位数。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那么,虹膜识别为何能取得如此迅猛的发展呢?未来进一步发展需要注意什么?虹膜识别的优势凸显。说到虹膜识别,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虹膜识别中的虹膜是指人眼表面黑色瞳孔与白色巩膜之间的圆形部分,包括斑点、冠状、条纹、丝状、隐窝等细部特征。因此,虹膜识别是一种基于人眼虹膜部分进行身份识别的技术,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便捷性、准确性和安全性。与其他主流生物识别技术相比,虹膜识别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使其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和青睐。首先,虹膜识别具有很强的区分性,很容易通过虹膜差异来区分人。虹膜包含许多细节特征。与指纹和其他生物信息一样,每个人的虹膜因细节不同而独一无二。即使是双胞胎也有明显不同的虹膜纹理。此功能使虹膜识别可用于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军事、安全等领域,应用效果和保密性极强。其次,虹膜识别具有长期稳定性。作为人体独特的结构之一,虹膜从胎儿发育开始就没有变化。虹膜既不像指纹一样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磨损损坏,也不像人脸那样一旦遇到高度相似的人或双胞胎就容易磨损和撕裂。巨大的识别挑战。虹膜识别的长期稳定性和高可变性保证了其识别的高效性、准确性和稳定性。与其他生物识别技术相比,虹膜识别具有突出的优势。发展恰逢两大机遇当然,仅有技术优势是不够的。推动虹膜识别快速发展的,也是成本和市场带来的良机。其中一大机遇在于手机市场的创新和变革。在当前智能手??机日趋同质化和饱和的背景下,手机厂商的决胜和市场开拓迫切需要新技术作为亮点。目前,虽然人脸识别和指纹是智能手机市场的宠儿,但基于虹膜识别的优势也越来越突出,虹膜识别技术正成为手机厂商的又一青睐对象。尤其是疫情发生以来,佩戴口罩和非接触式的需求限制了人脸识别和指纹识别在手机领域的应用,进一步加速了虹膜识别的落地。2020年开始,三星、国美等手机厂商纷纷推出搭载虹膜识别技术的智能手机。同时,据相关数据预测,2025年企业级虹膜识别终端出货量将达到惊人的6000万台左右。第二个机会在于动物管理市场的兴起。众所周知,无论是畜牧养殖还是宠物行业,都需要对动物身份进行有序管理,才能更好地促进行业健康稳定发展。传统识别依靠电子标签,对动物自身危害极大,操作繁琐、效率低下。在此背景下,虹膜识别带来了优化管理:看一眼就能确定动物的身份,识别准确、高效,非常人性化。未来需要关注的问题基于以上优势和机遇,虹膜识别目前正在扩大应用范围,有望在金融、矿山、安防、政务等更多领域迎来商用。随着虹膜识别应用的不断扩大和深入,相关问题也逐渐凸显。虹膜识别作为方兴未艾的技术,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应用和发展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后续解决。比如在技术方面,虹膜识别还有很多方面需要突破。虹膜采集的距离和环境是多种多样的。为保证特征采集的高质量,需要对采集技术进行升级;虹膜识别有距离限制,识别技术也需要突破这一难点;它们之间存在差异,虹膜识别也需要在识别精度和广度上进行升级,避免识别错误和种族问题。又比如安全,这也是一个经常被提及但又不得不被提及的话题。对于所有生物识别技术,几乎都存在隐私和安全问题。由于虹膜识别需要采集人体的虹膜信息,这些信息包含着人体的关键隐私。一旦被黑客滥用、误用或窃取,很容易给人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带来隐患,因此不容忽视。有鉴于此,未来虹膜识别的成熟发展需要技术上的突破和隐私安全方面的强有力监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