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上周推送了AndroidQBeta3测试版系统更新。在该版本中,用户可以使用与iOS相同的手势交互。如果你用过近两年发布的全面屏iPhone,应该对这一套手势并不陌生。它的主要操作可以概括为以下4点:底部向上滑动返回主界面底部向上滑动并停顿,呼出多任务界面左右滑动导航栏,快速切换多任务和在边缘侧滑,回到之前的界面在iOS系统中,“边缘侧滑”的操作已经沿用多年,但如果苹果要实现全面屏iPhone,就必须砍掉原来的物理Home键,原来的按压操作换成了一套新的滑动手势。严格来说,手势交互并不是苹果独创的。我们在webOS或者MeeGo等系统中就已经知道了它和它的核心概念,现在有了经过苹果的改进和进一步开发,成为全面屏iPhone的最佳解决方案,相反,对于Android系统,“返回”、“桌面”和“多任务”三个虚拟按钮的默认设计一直沿用F或许多年。如果要启用手势交互,则需要找到帮助用户过渡的解决方案。或许一开始,谷歌并不想直接“照搬”iOS的交互逻辑。在过去的2年里,原生Android系统也对手势交互进行了很多修改和尝试。第一个版本出现在去年发布的AndoridP系统中。这是自“三个虚拟按钮”以来谷歌对原生Andorid交互的首次修改。它在中间启用了类似iPhoneX的小横条,同时保留了左侧的三角形后退按钮。第一点是“从底部向上滑动”操作的层级设计。在iOS系统中,“向上滑动”对应“返回主屏”和“退出多任务”,两种操作的结果根据滑动时的停顿来区分。在AndroidP系统中,“向上滑动”也对应了“多任务”和“应用抽屉”这两个结果,但其判断逻辑非常混乱。首先,在主屏状态下,向上短扫会调出多任务界面;如果想直接跳转到应用程序抽屉,需要按住横条并继续向上滑动一定距离才能实现。而如果你在应用中向上滑动,无论你用力多大,滑动距离多长,有没有停顿,都只能先调出多任务界面,然后再次向上拖动回到主界面。应用程序抽屉。这种两段式操作让AndroidP的滑动手势有明显的碎片感;并且在应用程序内外使用了两套逻辑,不一致也让人迷惑。第二个问题是“后退按钮”和导航栏之间的矛盾。在启用滑回手势之前,AndroidP仍然保留了三角形的虚拟返回键和底部的导航栏,但很多人认为谷歌的修改实在是多余。毕竟开启手势交互的目的是为了弥补前置物理按键的操作,让全面屏的手机屏幕获得更完整的内容呈现;但是导航栏还是会挡住屏幕底部,这和使用传统的虚拟按钮没什么区别。.在后来的AndroidP更新中,谷歌也对这套手势进行了多处调整。一开始,多任务切换可以通过滑动一个横条来实现,但由于这个滑块只能向右滑动,所以当用户左手拿着手机时,手指很难够到右边。后来AndroidP也改成了和iOS一样,只要在底部左右滑动,就可以快速切换整个应用。至于“向上滑动操作”的碎片化和尴尬的“返回键”问题,谷歌只是在今年的AndroidQ系统中做出了调整。▲可以看到侧滑时出现的返回箭头。现在,只要在设置项中启用新手势,返回键和导航栏就不会再出现在屏幕底部。将只剩下一个指示条,所有手势都会改变。变成了和iOS系统一样的操作逻辑。不过具体的页面动态,应用打开/关闭时的缩放效果,回弹感的呈现等等,原生Android还是有一定的粘性,而iOS有自己一套比较成熟的设计规范。鉴于AndroidQ仍处于内测状态,未来应该会有所调整。然而,新的姿态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手势区域和原有应用操作区域的冲突。例如,如果“滑动返回”成为Android系统的默认手势,大量使用侧滑抽屉栏(又称“汉堡菜单”)的应用将无法调出菜单,如Gmail、谷歌地图、哔哩哔哩等,这是谷歌当年推崇的安卓应用设计规范之一。现在只能直接点Pixel3的左上角了,估计要切换到更大屏幕的Pixel3XL会比较困难。▲如果在应用的左上角看到三横线,可以滑出一个菜单栏。而谷歌在I/O大会上给出了答案。对于使用侧滑抽屉栏的应用,当用户滑动时,应用会先调出菜单栏,第二次滑动后会出现返回操作(AndroidQ也支持右边缘滑动返回).新的API甚至可以让系统自动“屏蔽”特定区域侧滑返回的响应,优先考虑应用内操作。当然,为了移植和维护的方便,很多应用都会统一采用底部导航栏的设计(类似微博和微信),这样就不会有滑回的冲突了。在启用新手势的同时,AndroidQ还保留了传统的三大虚拟按键和AndroidP的双按键设计,可以随时在设置中进行修改。Android系统UI项目经理AllenHuang也表示,未来谷歌将“鼓励”第三方手机厂商使用与原生Android相同的手势交互,但没有硬性规定。用户每天使用返回操作超过150次,我们希望让整个交互更容易理解和学习。Android对虚拟按钮的替换与Apple移除物理Home按钮一样重要。对于很多习惯了虚拟按键操作的用户来说,可能会觉得手势交互非常抽象,不够直观。但随着智能手机硬件的集成度越来越高,手势操作可以说是未来交互设计的必然选择。统一操作逻辑,降低学习成本,都是谷歌和原生安卓需要定义的东西。涉及到用户肌肉记忆的培养,也涉及到第三方应用设计等问题。就“向上滑动”这个操作而言,无论是iOS还是Android,至少对应2个函数结果,所以需要明确区分滑动过程中的停顿时间、距离和按压力度过程。这些值的建立也决定了用户能否对一组手势交互有清晰的认识。在这一领域,中国手机厂商的跟进速度和适配效率更加“快”,衍生出数种玩法。最简单粗暴的就是把传统的三个虚拟按键全部改成滑动手势。此时底部区域会分为左、中、右三部分,对应原来三个按钮的功能。由于实施成本低,国内很多厂商都采用了这种设计。还有一种混合型,即在保留向上滑动返回左右区域的操作的同时,将中间向上滑动的操作改为与iOS“上滑返回”相同的操作逻辑主屏,上滑暂停呼出多任务”。“复制”iOS手势也很常见。比如MIUI早就应用了类似iOS的“滑动返回上一级”操作。这是否变相降低了换机用户的学习成本?但由此也可以看出,比起“抄袭”和“指称”的口诛笔伐,回到自己正在使用的手机上,大多数用户不会抗拒简单易懂的好设计。至于是粗糙死记硬背,还是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因人而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