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至10月17日,2021年全国网络安全宣传周将在全国开展。其中,全国网络安全宣传周开幕式、网络安全高峰论坛等重要活动将在陕西西安举行。今年全国网络安全宣传周的主题仍将是“网络安全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各部委和各省区市还将牵头举办校园日、电信日、法治日、金融日、青年日、个人信息保护日等主题日活动。如果说科学是一把双刃剑,那么互联网的“双刃剑”就更为明显。一方面,它为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也导致个人信息极易泄露。有人对此嗤之以鼻。进入网络时代,我们也进入了个人信息裸奔时代。这不应该是夸张的。相信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如果您在这里办理了某张银行卡,保险和理财的电话会及时响起;在这里签购房合同,装修电话、水电电话都会准时响起。我有一个亲身经历。一位亲戚出了车祸,被送往医院抢救。他刚在病房安顿好,就有律师来咨询他。精准的定位,了解的全面的信息,让我们都有点害怕。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每天都有律师上门,热情地表示可以提供法律服务。显然,亲戚的信息已经赶到了“需要的地方”。更糟糕的是,面对这样的泄密,我们甚至不知道该向谁投诉。至于投诉之后会不会有结果,更是一头雾水。因此,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在重视网络安全的今天,必须认真考虑如何防止个人信息裸奔的恶劣情况发生。个人信息裸奔之所以会被泄露,不仅是因为大众个人防范意识的缺乏,更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被泄露”。由于互联网的便利,现在几乎所有的手续都需要经过相应的网络平台。比如在医院挂号、上班签到,甚至进入居民区,有的单位都会开出相应的费用,不仅需要手机号和身份证号,还需要身份证正反面照片。另外,很多注册和下载都是“自上而下”安排的任务,必须完成。在注册、下载、安装过程中,“获取相应信息”为必选项。这意味着,无论个人自身的防范意识有多强,我们都很难避免个人信息裸奔。个人信息安全不是网络安全的全部,但也应该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要求我们在重视网络安全的过程中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一些程序的完成并不一定意味着所有的个人信息都应该被“网罗”。尤为重要的是如何保障信息安全,如何惩处泄露个人信息的行为。安全必修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