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回答过一些类似的问题,评论区讨论的观点大相径庭;一种观点认为自动驾驶汽车仍然需要人工辅助驾驶,另一种观点认为自动驾驶技术比人工驾驶更安全。正确的?真正需要分析的问题是:自动驾驶技术能否普及?!这才是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严格来说,理论上不存在绝对的无人驾驶自动驾驶,或者说不应该出现;因为任何电子设备都不可能做到硬件绝对零故障,软件程序也很难做到无差错。比如某汽车品牌,只有L2辅助自动驾驶技术标准为全自动驾驶,其公布的数据显示,453万英里以内会发生交通事故;这个数据看似夸张,安全性似乎比人驾驶的汽车要高很多,但数据的真实性早已被抹黑,因为包装的技术形象早已崩塌。但是,以此数据为参考,国产汽车保有量即将突破3亿辆;以每辆车平均年行驶里程1万公里计算,年行驶里程为3万亿公里,也就是“3万亿公里”。.一公里等于0.62英里,即1.86万亿英里。根据品牌公布的数据,似乎一年内自动驾驶系统引发的交通事故将达到41.05万起;看来自动驾驶的可靠性还是需要质疑的。随便说说吧,重点是很多车辆的平均年行驶里程在几万到几十万公里。自动驾驶汽车的终极形态会是什么样子?撇开科幻电影的感觉不谈,汽车可能很难实现终端的绝对自动驾驶;例如,SEA协会发布的新标准,在最高级别自动驾驶L5级别的基础上,增加了不离开人为干预(准备接管车辆)的驾驶权限)。好像没有真正的无人驾驶。重点是还提出了无人车的遥控讲解;也就是说,即使车辆离开了终端司机的干预,远程云端也必须有远程控制。车辆行驶权限设置。这也说明,无人驾驶汽车普及的概率会很低,但也不是没有可能。预测方式:自动驾驶+远程监控+远程控制驾驶权限,这样的模型可以实现无人驾驶。可以理解为有车辆或专用车道的预警系统,车辆能正常行驶就没有问题。相反,如果出现问题,可以远程接管车辆的行驶权限。如果真的能实现这样的模式,那驾照可能就真的没有意义了;未来的用车模式可能是购车后与车辆制造商或第三方服务公司签订“车辆远程控制协议”。说白了就是不自己开车,把车辆的行驶权限交给车辆本身和车辆远程管理服务公司。用户只需规划行程,输入指令,车辆即可行驶,无需甲方人工干预;到目前为止,驾照可以成为过去式,但如果这种模式能够实现,汽车共享将不可避免地成为现实。汽车“四化”的最后一步是共享。前三步是电动化、网络化、智能化。设计的一致性会很高,汽车会失去个性。同时,它也会失去潜在的价值(社会属性)。说白了,汽车不再是炫耀的大众消费品,而是像自行车一样普及;不同品牌的公共自行车手感不同。这时候,汽车的作用就像一辆公共自行车,共享汽车必然随之而来;同时,网约车和网约车将成为历史,因为降低车辆闲置率的唯一办法就是让车辆巡航,通过扫描实现更快更高效的“打车”现场代码;远程端还可以选择各种品牌的共享汽车,车辆也可以实现远程叫车和精准送车。综上所述,“未来人”可能真的不需要驾照,而且一旦到了这个地步——就不用买车了;汽车的最终形态很可能是“终端智能+远程控制”的高度共享出行载体,没有“私家车”的价值。只是这个目标会很难实现,因为这不是单一技术领域的问题;汽车作为大宗消费品,从制造、销售到服务,拥有完整而庞大的生态链,技术突破可能打破生态平衡。那么一款新车型的应用,将会影响到包括职业司机在内的数以千计的汽车行业从业者,这个问题是必须要思考的。所以,可以免除驾照的无人驾驶汽车,不会那么容易普及。预计这种模式会在15-20年内逐步形成,中间需要逐步调整整个生态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