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给我国各行各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新一代数字技术的推动下,世界正在加速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关键的生产要素。我国金融业正在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而面临高标准、严要求研发和运维的银行业也在这波浪潮中。在IT基础架构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数据库正面临着技术选择决策。本文结合笔者在金融行业十余年的工作经验,简要分析了金融行业国产数据库选型面临的困难。1.思维认识层面从80年代的单一应用微型计算机,到1990年代的县省集中,再到新世纪的全国数据集中,IOE在微机领域具有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金融行业的基础设施领域。大型机、小型机、DB2、Oracle等产品良好的软件质量,以及IBM、Oracle等公司成熟的技术服务体系,给伴随着金融业快速发展的IT从业者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国内的数据库需要进入金融行业时,大家下意识地将国外的成熟产品与国内快速发展的产品进行比较,对国内产品总是有各种不满和抱怨。由于两个发展阶段不尽相同,拿来比较有点不公平。一方面,选择国产数据库是我国发展的大势所趋,时代的选择。另一方面,我行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成熟的电子支付行业给国内外产品带来巨大挑战,但国内产品具有更贴近业务场景、发展灵活快速等优势,未来潜力巨大。因此,从思想意识上正确认识产品发展阶段及其国际、国内环境,及时调整心态和观点,是一切工作的前提。2、产品研发质量目前,国内宣称研发分布式数据库产品的厂商有数百家,但以互联网公司为主的一线厂商屈指可数。随着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当面对甲骨文难以解决大数据量场景和高昂的商业许可费用时,一线厂商开始以“开源”的形式“分而治之大数据量”库+分库分表”。”。“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理念根植于互联网公司的基因,这使得分布式数据库的开发大多基于公司的业务需求,而不是产品研发的理念。这在很多方面都不同于国外同类产品成熟的研发质量控制体系,例如:1)有些产品的计划只有一年或更短的时间,产品功能随时调整,甚至因换代而发生重大调整产品线负责人;2)产品内部测试不足,客户现场多次出现初级测试错误;3)产品经理有良好的互联网思维,但缺乏深刻的理解金融行业,一线厂商的产品质量还是千篇一律,二三线厂商的处境可想而知。近年来,超大型国有银行在分布式数据库产品领域的实践表明,多数厂商都在探索建立成熟的产品研发体系,这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3、产品售后服务一线厂商大多是先开发产品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再因社会商机而对外出口产品。在2C业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互联网企业,在提供2B服务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他们对2C的强烈思考,间接影响了2B服务的思维方式。例如:1)当产品线因负责人更换而发生重大调整时,甲方将处于被动,不顾现有客户的使用状况;当需求发生冲突时,厂商在甲方投入的人力保障和研发计划可优先考虑公司业务;3)一线厂商的绩效考核时效性比较强,与金融行业延迟支付商业费用匹配度不高。这样一来,部分厂商的支持积极性就会下降。总之,一线厂商的服务理念还没有完全匹配金融行业的现状,这也导致甲方与国外厂商相比满意度有所下降。4、成熟市场案例国内金融行业的技术选型普遍遵循与同行可比的理念。数据库产品尚未完全成熟,大型国有银行对重要业务场景仔细探索和验证,难以放心使用。这也导致市场上缺乏真正对标的成熟案例。虽然部分中小银行已经将核心系统换成国产数据库,但其业务量、并发量等技术参考指标对大型银行重要业务场景的参考价值不大。鉴于监管部门的严格要求和核心系统的重要性,各家大型银行都在结合自身特点的探索中前行,正在做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为飞行中的客机更换引擎”的工作。”。五、技术体系改造目前,在金融行业发挥核心作用的基础设施体系主要以IOE为基础。随着数字化转型,技术体系的转型面临着国家芯片、操作系统、开发语言、中间件、数据库等多个层次和维度的软硬件更换挑战。流程工具、标准规范等一系列重大调整。从技术到流程的打磨和成熟,需要项目经验。数据库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给架构师、研发人员、运维人员带来了技能转化的需求。企业难以在人才市场上找到技能全面的优秀人才,内部培养模式也难以在短期内见效,给技术改造带来重大挑战。金融行业选择分布式数据库是大势所趋,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很多企业在选型时纠结于产品技术路线、功能性能等技术细节。众所周知,技术选型面临的很多问题,都是由思维意识、产品研发质量、产品售后服务等深层次原则造成的。随着各种数据库在越来越多的金融场景中被使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大数据量、高并发的复杂业务场景中,将会出现很多成熟的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