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业务中台?业务中心就是划分业务领域的边界,形成面向业务的高内聚、低耦合的能力中心,打造持续演进的企业级业务能力共享服务平台。商务中心的直观呈现就是各个能力中心。以互联网电子商务为例,常见的有交易中心、商品中心、库存中心等。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共享服务,还包含了系统构建企业能力域的方法和机制。业务中台不仅是生产上层应用的开发设计平台,也是对业务对象、业务能力、业务规则和业务流程进行配置、编排和扩展的平台,完成对业务的运行和管理。企业资源。为上层应用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高并发、高可用的执行环境。企业业务中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台有自己的架构体系。那么中台的主要建筑风格是什么?总结起来就是:纵向切分,横向分层。纵向细分是指将中台两地企业的业务内容按照不同领域以及是否能够独立经营进行纵向细分。针对多个业务领域大小不一、切割后不严密的业务领域,中台会进行一系列的技术分析、抽象、分类、推演,形成一个可以独立运作、包含多个技术层面的业务。微服务系统。切分后的各个系统统称为中台能力中心。如常见的用户中心、产品中心、订单中心、合同中心、交易中心、库存中心、渠道中心、营销中心等。每个能力中心支持不同的业务领域,其中的所有领域对象与业务领域。2、为什么需要业务中心信息时代初期,由于业务比较单一,企业IT系统建设的问题并没有暴露出来。但到了中后期,随着企业规模和业务的快速扩张,为了快速支撑业务管理和运营,各业务部门只能并行开发自己的业务系统。这种做法虽然解决了当时企业的燃眉之急,但从长远来看,企业的数字化能力资源孤立在多个独立的IT系统中。这些数字化能力资源无法跨系统、跨业务赋能,也无法实时共享和调用所有业务数据。数字中台作为共享服务平台,将原本在多个独立的IT系统中重复构建的数据和能力,以共享的方式提供给各个业务部门。下面以会员中心、消息中心、基础数据中心三大系统模块为例。过去,企业在多个业务系统中都有这三个模块的功能,但这些功能产生的数据都维护在各自的业务系统中,无法集成使用。现在通过中台,我们可以将会员体系、会员信息、会员忠诚度、会员等级、会员权益、会员积分等抽象成会员中心的通用业务能力;点类型抽象为可配置项;能够将会员站点通知、注册会员短信通知等抽象为消息中心。这样,中台既满足了不同业务系统的需求,又能快速有效地整合现有的数字化能力资源。3、业务平台的认知对于业务平台的认知,需要明确以下三点。1、微服务不是业务平台。“微服务”是当今流行的技术架构,而业务平台的内涵不仅仅是技术架构,更是组织层面的业务架构。首先,中台作为一种技术架构体现了本书所关注的中台体系,但从广义上讲,它也可以是一种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和概念。在“去中心化”的基础上,中台构建隔离的、去中心化的前端业务,并将这些业务串联起来。其次,业务中心结合系统论的统筹思路,将系统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拆分。吸收微服务“按业务领域”垂直拆分应用方式,形成“高内聚、低耦合”的能力中心;进而在垂直拆分的基础上,将业务中台与业务应用横向隔离,创造了中台共享的理念,使其超出了微服务的范畴。在中台内部垂直拆分服务,降低领域间的耦合度。中台与上层应用的横向隔离,促进了各应用之间业务和数据的交叉共享,大大减少重复建设和重复投资,从而实现企业资产的可持续积累和运营。因此,中台已成为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新基础设施。因此,微服务不是业务平台,但微服务并没有完全脱离业务平台。微服务是在技术层面构建业务中心能力中心的最佳实践。2、业务中的平台不是前端应用。前端应用包括前端交互界面和前端应用服务两部分。前台应用服务是指为前台交互界面提供后台服务接口的一组功能单元。业务中台一般不直接面向前端接口,而是面向前端应用服务,为其提供共享服务接口。前端应用服务提供的功能具有应用的局限性和特殊性,一般需要完成特定的业务场景。相比之下,业务中台完成了多个业务场景的公共部分,以及针对特定前端业务的扩展功能的挂载和执行。一般来说,前端应用服务会根据前端业务场景的特殊需求,对中端能力进行编排转换,然后提供给前端接口使用。3、业务中台是一种通用业务机制的实现。业务中台共享服务与前台应用服务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业务中台实现了业务场景公共部分的功能。这部分通用功能是对不同前端业务进行抽象形成的通用业务运行机制,解决前端业务的共性问题。这种通用的业务运行机制是业务平台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台侧重于通用机制的抽象和实现,所以中台具有普适性和包容性。中台结合可动态修改的配置项,通过业务空间的隔离,解决了业务个性化的问题。即采用一种通用的机制来同时支持不同的服务,从而保证平台在业务上的开放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