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运营业发展态势每况愈下。互联网OTT应用取代传统通信服务,似乎已成定局。有增无减。根据工信部2015年通信运营业统计公报:2015年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增长27.5%,而电信业务收入仅增长0.8%去年同期。“增而不收”的紧日子。但是,我们不能将运营商遇到的发展困难完全归咎于腾讯等互联网企业的颠覆性创新。事实上,整个信息社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新业态正在全力拥抱传统产业。在这个特殊的变革时期,承担底层网络传输和业务承载的电信运营商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系列的竞争和挑战。如何解决运营困难成为三大运营商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中国联通网络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唐雄彦博士告诉记者:“业务创新是在推动传统电信网络的创新,国内三大运营商对此达成了共识。总的来说,转型目标是“未来的网络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能力提升和成本降低。至于运营商什么时候可以彻底实现网络转型,就看业界的决心了。”传统电信网络面临的四大挑战目前,国内运营商的传统电信网络普遍面临四大挑战:挑战,包括网络规模、流量形态、设备更新换代、网络智能化等。一是网络连接和流量驱动网络快速增长刚刚过去的2015年,我国手机上网流量同比增长103%,月均手机上网流量达到3.893亿;另一方面,固定上网使用量也同比增长20.7%不断增加的业务单元和大容量的视频内容要求运营商骨干网络不断扩容,智慧城市和万物互联所倡导的物理网络应用也在快速推进。有研究机构预测,未来10年,全球预计将有10至200亿个实物存在通过传感器相互连接。二是业务云化、终端虚拟化颠覆全球网络流量模式。传统通信网络的流量模型主要是网络终端节点之间的通信,而互联网是分布式部署,网络中的大流量往往依赖于热点且不可预测,与现有的电信网络部署不匹配。同时,数据中心的云化和服务的虚拟化也增加了网络架构中的“东西向”流量,这与传统的“南北向”流量模型背道而驰。第三,专有网络和专有设备大大增加了网络运营的压力。由于电信网络设备门槛高,能够提供电信级设备的设备制造商屈指可数,而且他们提供的产品大多是专用设备。无论是系统迭代还是设备更新换代,都要面临大量的工作。但运营商仍然遵循“提出需求-成为标准-厂商支持-规模部署”的创新周期。一项创新从提出到最终部署通常需要3到5年的时间。与互联网领域日新月异的变化相比,这种进化速度显然是支撑不住的。最后,“互联网+”业务创新驱动网络智能化转型。如今,移动互联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微信、大众点评、滴滴打车、淘宝、京东等几乎成为了每个手机用户的“标配”,不断更新的应用和用户对用户体验的执着追求,都在“逼”着基础电信网络更加智能化,随需应变。从运营商的角度来看,按需、开放、实时、高效成为网络转型的四大关键词。“网络即服务”成为转型趋势目前,国内运营商已经开始对传统电信网络进行改造。其中,中国联通于去年9月22日发布了下一代网络架构CUBE-Net2.0,并邀请20余家合作伙伴共同启动“新一代网络”合作研发计划。对于运营商来说,过去的电信网络是承载上层业务的资源和基础管道,而改造后的电信网络将拥有更多的功能和服务。精细化运营管理,即“网络即服务(NaaS)”。在中国联通CUBE-Net2.0架构中,从泛在超宽带、弹性软网、云管端协同、能力开放四个方面诠释“网络即服务”。其中,SDN/NFV为网络转型提供了重要手段——SDN所倡导的转发与控制分离为新的网络架构提供了有效途径;而NFV带来的新设备形态,也让封闭的电信网络有机会实现开放。目前,SDN/NFV技术在电信行业已经过了概念引入期,正在尝试在电信网络的各个层面落地,如核心网、传送网SDN、城域网边缘设备NFV等。在唐雄彦看来,新的网络架构将带来新的商业运营模式。“过去,运营商建设网络,设备制造商提供设备和综合服务。业务平台和设备之间存在很强的耦合关系。很多业务的功能都是预先定义好的,提供的服务非常有限。即使通过后期的开放升级,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实现。在新架构中,网络服务平台分为管理、业务、控制和网络功能等几大逻辑实体,形成了基地、区域、区域边缘三层物理结构,网络基因可重建。通用化、标准化、集中化将是新网络的主旋律。”NFV在城域网中成“排头兵”在这场传统电信网络的艰难转型中,城域网有望成为“排头兵”原因是近年来运营商业务不断增加,用户侧也越来越重视用户体验,重要的地方——城域网的重要性不容小觑。运营商告诉记者:“城域网连接应用和下行用户,但由于传统流量模型不断受到云计算、虚拟化等技术的影响,传统的城域网设备紧耦合方式已经不能更重要的是,市场要求运营商不断创新、提速降费,因为每当带宽升级和新业务上线时,需要支付昂贵的设备更换费用,不仅增加了网络成本,也为后期的集中化埋下了伏笔。网络运维隐患。”上述受访者提到的“城域网难”并非个别现象,而是国内三大运营商传统城域网遇到的共同问题。不过,一些有进取心的本地运营商已经在行动了——将BRAS设备虚拟化,不再使用传统的一体化专用设备,即转发与控制分离,转发设备集中,控制功能集成虚拟化,运行在x86服务器上。不仅如此,随着联通等“全光网”运营的逐步深入,不少城市的城域网都面临着“退出”电话机房的工作。有本地运营商认为,传统通信机房可以改造为数据机房,改造后的数据机房可以将业务和控制功能云化,剩余的计算资源也将用于“内容下沉”,将一些热点内容下沉到城域网机房离用户更近,从而更好地保证业务应用的用户体验。不过,在唐雄彦波博士看来,城域网的NFV改造只是一个开始,未来下一代城域网的概念会更加“大胆”。“未来,电信运营商的网络将逐步向‘双中心’转型,以用户为中心,以数据中心为中心。未来‘城域核心’可能会消失,网络将更好地适应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和服务,所有的控制功能都将虚拟化,体现在边缘控制层。”vBRAS将是城域网中首批推出的NFV之一。对单个用户的细粒度管理,甚至能够对每个业务进行分类和差异化服务,因为中国电信对未来城域网的愿景是网络结构扁平化,实现城域骨干网的大容量化,节点少,覆盖面广,减少级联数。基于以上网络设想,未来的城域网必须具备集中控制、简单灵活的特点。但是,如果仍然保持专有设备的传统城域网格局,显然不能满足要求。以城域网中的核心设备BRAS为例。作为软硬件一体化的电信专用设备的代表,长期以来一直采用紧耦合的控制和转发方式。在早期运营商的宽带业务比较单一、单一的情况下,BRAS仍然可以全面支持。但是,随着近年来运营商城域网业务和功能的不断丰富,BRAS设备融合的劣势也开始显现。首先,设备资源难以复用和共享。其次,装备能力的提升与硬件强相关,升级难度大。第三,设备配置与设备底层OS强相关,基本采用CLI方式,配置效率低。最后,设备实现业务融合的难度非常大,硬件和软件需要同时升级。vBRAS的出现及时解决了上述问题。作为NFV技术在城域网中的应用,vBRAS必然会成为首发阵容之一,这是由NFV技术本身和BRAS设备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NFV技术在控制算力方面很强,而BRAS的主要功能是访问控制,两者完美契合。BRAS设备作为用户宽带网络的出口设备。每一个新的服务都会对其提出新的功能需求。NFV技术可以在不依赖硬件设备的情况下满足BRAS业务快速创新的需求。提供新的服务功能只需要软件。升级。海外运营商“转型”已有先例网络架构创新已成为全球趋势,海外运营商也有先例。如AT&T、Verizon等已经开始探索和实践下一代网络架构。其中比较知名的是美国运营商AT&T在2013年推出的Domain2.0项目。在AT&T看来,公司是时候从硬向软转型了,而这种转型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未来的生死存亡和公司的命运。AT&T技术与运营高级执行副总裁JohnDonovan在最近的AT&T开发者峰会上表示,AT&T计划将现有开源软件的比例从5%提高到50%,这对AT&T来说是一个挑战。如何理解Domain2.0项目,从技术角度看,该项目是通过SDN/NFV技术,将网络基础设施从“以硬件为中心”转变为“以软件为中心”,最终实现基于开放网络云架构。这似乎与中国联通去年发布的CUBE-Net2.0具有相同的效果。目前,AT&T已经成立了新的网络架构部门,超过2000名工程师和科学家参与了新网络的设计工作。AT&T的目标很明确,成为一家以云、SDN、NFV和开源为核心的软件公司。而AT&T也希望到2020年,其75%的网络设施将基于SDN和NFV。为此,AT&T已经对近13万名员工进行了SDN/NFV和软件培训,并且还在招聘大量的软件工程师。经过几年大刀阔斧的网络改革,2014年9月,AT&T终于推出了试点业务NetworkonDemand,这是一项“按需提供网络服务”的创新业务。已扩展到全美100个城市。网络点播具有三个明显的网络特征,即自助服务、虚拟连接和快速部署。在自助服务功能中,用户可以登录在线自助服务门户添加和修改服务;在虚拟连接功能中,用户可以在门户上自行创建和修改虚拟连接,相应的物理连接也会随着用户的变化而自助服务。在快速部署功能上,AT&T在保证光纤资源到位的前提下,可以将业务开通时间缩短至80秒,这对于传统电信网络来说几乎是不可想象的。目前,AT&T的Domain2.0仍在进行中,业界对其未来能否成功转型为软件公司充满期待,但对于AT&T遇到的挑战来说,技术问题并不是最难解决的。业内专家云青告诉《通信世界》记者,众所周知,电信运营商网络管理是分级的,各级角色各司其职。SDN网络将实现集中式、跨层、跨域的控制,与现有分层分域的网络管理模式完全相反。这种全新的网络架构将对运营商的组织架构、运营模式和体制机制提出巨大挑战。也就是说,除了解决技术问题外,运营商还需要在组织架构和运营管理模式上进行重大调整,以适应新的横向分层的新网络架构。载体同样适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