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动互联网垂直领域的创业者心目中,高校市场一直是他们虎视眈眈的一块肥肉。但由于高校社区的封闭性和特殊性,无论是大平台还是小公司,在实际运营推广中,依然会发现这块“肥肉”难以下咽。在我国,目前约有2000万各类大学生,他们每年的支出,包括教育费用、娱乐休闲、交友等,平均每人每年4000元,这意味着有一个大学市场超过800亿元。此外,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相对较长,学生期是一个人产品使用习惯形成的时期。因此,在移动互联网垂直领域的创业者心目中,高校市场一直是他们虎视眈眈的一块肥肉。但由于高校社区的封闭性和特殊性,无论是大平台还是小公司,在实际运营推广中,还是会觉得这块“肥肉”很难吃。高校需求多样化功能服务难以复制大学生有着丰富多样的需求。但是,不同高校的“个性”不同,管理方式和运行环境也不尽相同,难以提供统一的服务。我们来谈谈“订餐送餐”服务。一些学校有提供送餐服务的学生团队,而另一些则没有;这些外卖服务的质量也参差不齐,给服务的整合和监控带来困难。如果自建外卖团队,不仅会增加运营成本,还可能被饿了么、美团外卖等有钱任性的土豪干掉。切入细分领域并不容易。做平台不容易。大学生没有普遍需求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至少有两类需求是共同的,一类是“查课表”、“查成绩”等教学必备工具,一类是“找兼职”、“订车票”等生活服务相关给大学生。前者已经初具规模,后者尚未进入行业。就推广而言,工具类产品刚进入校园时确实可以快速扩大用户群,但这很难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在竞争激烈的移动互联网行业,要形成核心竞争力,就需要在产品背后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可以预见,虽然学生对生活服务的整体需求很大,但由于涉及行业众多,创业公司以“一口吃胖子”为平台是不现实的。因此,从某个垂直服务领域入手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然而,无论从事哪个细分领域,都只是校园生活服务的冰山一角,只能服务于小部分学生。创业者要想成为平台产品,吃掉高校市场的全部“肥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把产品做到极致与学生合作运营目前,有很多专注于高校市场的移动互联网创业团队,大部分是学生团队,产品质量普遍较差;还有依托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校园电商,其服务对象也仅限于所在学校或周边学校。尽管存在所有缺点,但这些团队中的大多数确实为学生提供了便利。因此,校外创业公司如果想粗略进入,将面临“不接地气”的困境。那么创业公司还有机会吗?如果能够充分发挥我们在研发和产品方面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提升用户体验,利用好上述校园资源,还是可以形成强大的竞争力的。最快的方式是找到相关的学生组织或某个类别或职能的主要负责人,根据他们的意愿、规模和能力,建立差异化的合作模式,让学生团队或个人负责所属类别.一方面,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他们乐于通过这种方式证明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对于公司来说,既减轻了运营负担,又迅速扩大了有效用户。值得注意的是,寻找合适的合作机会需要天时地利。一旦学生做了一些不靠谱的事情,用户只会抱怨产品本身。注重与用户的关系,打造口碑,一般的APP推广,最重要的是在应用市场的排名,搜索引擎优化等等。但对于高校市场,由于地理位置相对集中,传统的地面推广会更加精准有效。但即便如此,也可能存在“不可抗力”——主要体现在高校行政力量的介入,所以线下渠道也需要讲究方法和手段。赞助校园活动植入产品,或者招募兼职学生扫楼发单,比在校园做地面活动更划算、风险可控。口碑营销也是创业者容易忽视的一点。大学生是一个群体效应很强的群体。与其他营销方式相比,他们更相信熟人或准熟人的推荐。因此,一款APP产品要想进入这个群体,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先通过各种社交媒体与潜在的目标用户交朋友,先让小部分学生使用并认同,再通过线上和社交媒体维护用户。线下活动关系,让他们成为口碑的来源。当然,用户管理是一项细致的工作,不仅需要耐心,更需要个人魅力。综上所述,校园移动互联网是一块让很多创业者垂涎三尺的肥肉。如何彻底吞下它,是所有创业者都头疼的问题。就目前而言,与其独立经营,不如专注于细分领域。既然小公司吃不下,还不如坐在一起学着吃。不过,创业者需要注意的是,肥肉被抓到的那一天,很可能就是幕后巨头出山之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