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整合系统思维和设计思维解决复杂问题(下)

时间:2023-03-20 11:27:55 科技观察

作者|王泽源&马延庆1.未来不会像昨天的设计思维那样流行“设计思维”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突破重围,实现手段创新。世界变得“复杂”,问题变得“困难”,这几乎是社会认知的“主旋律”。设计思维的多功能性使其在当今社会环境中不断跨越界限,被广泛应用于医疗、教育、社会、环境、商业等领域,解决这些领域中的“棘手问题”。在商业领域,“设计思维”几乎成为企业走出“创新者困境”、实现突破性创新的关键法宝。在这样的推崇下,我们往往会使用一套双钻模型(双钻模型是英国设计协会提出的一套经典设计思维应用框架)作为解决复杂问题的基本范式,从而实现大规模和标准化应用。设计思维——“探索”思维方式那么,这种双钻模型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呢?回顾一下:通过用户调研,充分挖掘目标受众的痛点,在发现的众多问题中筛选出高优先级的痛点。根据高优先级的痛点,从不同的方向出发,发散可能的解决方案。从涌现出的众多想法中,再次选出高优先级的解决方案,然后制定实施方案。这种方法确实体现了设计思维的本质——“分析性思维”、“简化”、“快速构建解决方案”。这是一种“探针式”的思维方式。它的思路是通过对复杂问题逐层分解分析来解决这种复杂性。分解后专注于单个问题,在复杂度可控的情况下,快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重复步骤1-2,逐一解决优先级高的问题。不断试错,不断迭代。直到所有分解的问题都解决了,那么原来的整体问题也就解决了。这种“试探式”的做法确实可以大大降低试错的成本,从而帮助我们通过不断的尝试找到“可能的解决方案”。因此,设计思维通常被认为是解决社会或商业问题时快速且经济高效地形成创造性解决方案的有力工具。但是,当我们谈到一个工具好用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意识到任何一个工具都必须有它的适用场景和边界。系统复杂性设计思维擅长处理“复杂性”,但对于一些“复杂性问题”似乎也不太擅长。比如在社会创新领域,我们往往着眼于解决一些弱势群体的生活挑战。深入了解之后,往往会发现,这些问题的背后有着庞大的关系网。这些问题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还与社会环境、政府、公益组织、家庭、社区等密切相关,个人处在一个系统中,问题就变得复杂起来。当只用设计思维来解决这些问题时,会很难找到切入点。即使找到了解决方案,也常常会导致人们对其价值及其在全球体系中的影响产生怀疑。上面提到的问题就是我们所说的“系统复杂性”。一般来说,它具有三个特点:歧义性:问题本身很难定义,每个人对问题的看法都不一样。多方面的:问题/解决方案涉及广泛的部门、角色和利益相关者。非线性:导致问题的原因可能有很多,而且原因并不都是独立或平行的,可能有不同的相关性,相互影响。设计思维的局限不仅限于社会创新领域。在不同的行业和领域,这种“系统复杂性”日益凸显。在面对这类问题时,我们很难用设计思维的探针去“探查”问题的切入点并进行分析。这时,设计思维的局限性开始显现。它们包括:模糊边界:定义问题边界是设计思维中的重要一步。但正如前文所述,社会环境、政府、机构、家庭、社区等相关方的介入,可能会使问题超出原本界定的界限。难以过滤:设计思维使用过滤器来关注高优先级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但是,系统性问题往往嵌套成一个圈子,相互引发、相互影响,问题可能存在于任何一个关联方。例如,对于个人问题、家庭或社区,我们很难说哪个更重要。局部优化:针对某个问题的设计思维所创建的解决方案往往只是局部优化。但当我们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如果只给出一个部分优化的解决方案,我们不禁会想,这个结果是不是这些身处困境的人想要的答案?设计方法的演进事实上,在讨论设计思维的局限性时,需要从整个设计发展史来看。设计方法的演进伴随着人们对当前设计方法局限性的不断讨论。从最初的视觉设计,到工业设计,再到2000年前后伴随互联网蓬勃发展的用户体验设计和服务设计。可见设计的对象越来越复杂,从视觉符号的设计,到物理对象的设计,交互模式的设计。每当设计对象发生变化时,现有的设计方法可能会有新的局限性,新的设计方法自然会开始被讨论和构思。因此,设计方法的每一次迭代都是对各种局限性的突破。今天,我们的设计对象甚至超越了交互和服务的范畴。我们往往不再只关注客户与产品和服务的交互,而是延伸到客户和企业所在的整个生态系统。我们需要设计的不再只是一个产品或服务,而是一个复杂的自适应系统。因此,有理由相信需要引入一种新的设计方法。正如苹果早期体验负责人、UCD创始人DonNorman教授所说,这种新方法应该坚持“任何问题都是更大整体的一部分,要获得解决方案可能需要了解整个系统”的理念。下面,我们将介绍一种解决问题思维的新视角——系统思维。2、他山之石,可以学什么是系统思维系统思维从字面上看,类似于设计思维,是一门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的学科。而且回过头来看,系统思考的历史更久远,涉及的内容也会更多样化。仅通过本文的篇幅很难勾勒出该学科的全貌,这也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想从实践者的角度提炼系统思维的本质。系统思维与设计思维有着根本的不同。设计思维是从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延伸出来的实践方法,往往是一种外在的视角。而系统思维则侧重于系统,从整体的角度理解业务/系统是如何运作的,内部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举个例子:如果要设计一家店面,就需要考虑店面与周边社区/街道的关系——尤其是临街店面的业态。记得在北京某胡同里开的一家咖啡店,为小区里的老人小孩开辟了单独的活动区,成为了小区的一份子;再比如,我们之前和一家制造企业合作,梳理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基于此,我们找到了通过物流环节的协同运输来降本增效的方法。因此,系统思维让我们看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局限于事物本身,看到变化的模式而不是满足于静态信息的呈现。系统思维的两种思维工具往往以抽象的方式描述思维方式。但我们可以从系统思维的两大核心实用工具入手,具体解读其背后的思维范式。(1)IcebergModel——系统思维的深度思考IcebergModel是大家应该熟悉的一个词汇和概念。它的理念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冰山之下的问题。问题是,本质是什么?在系统思考中,这座冰山分为四个部分:事件、模式、结构和心智模型。系统思维所强调的深入思考,就是说,面对一个问题,能否挖掘出问题背后的真正本质。这个本质不仅仅是表面行为背后的模式,更深入到这个模式背后的底层结构,甚至是行为人群的心智模式。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的“深度思考”。(2)系统循环图——系统思维的动态思维系统思维不仅关注每一个独立的问题,更关注问题之间的因果链。系统环路图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基于已经识别的问题集:分析每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结果,找到与某个问题相关联的上下游问题。连接问题之间的因果链,洞察问题之间的循环结构(Loops)。整合多个已识别的循环并总结问题域的底层核心结构(CoreLoop)。基于以上内容,使用系统回路图(SystemMap)可视化整个问题域的系统结构。可见,与关注问题本身相比,系统思考更关注问题之间的关系。从关系出发,洞察问题的动态发展趋势,识别问题背后的“恶性循环”。SystemThinkingvsDesignThinking上面我们从概念层面阐述了系统思维和设计思维的区别,然后介绍了两种思维工具,进一步阐述了系统思维的思维范式。如果你对系统思维还有一个模糊的认识,也没关系。最后,我们将其与设计思维进行比较,总结一下系统思维的特点。设计思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因此强调从人向外看。它是一种通过寻找问题切片来简化复杂性的“探索”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更关注人所处的系统,强调首先洞悉系统的整体情况,然后将人的问题定位在系统的脉络中,因此系统思维更能接受“复杂”的自然现状和未知”。设计思维探索探索问题集并独立分析它们。而系统思考则更注重问题之间的关系,不把问题看成是独立的个体。设计思维着眼于问题的现状,忽略了问题可能的发展趋势。而系统思维则认为,动态变化是问题的本质特征,通过对问题前因后果的动态分析,可以洞悉问题发展的蛛丝马迹。写在最后创新的核心是认知能力。看待问题的不同角度往往会导致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系统思维给了我们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新视角,就像设计思维曾经带给我们惊喜一样,系统思维也可能给我们带来创新范式的改变。一个改变不仅需要从一个概念开始,更需要深入的实践。本文从概念层面解读系统思维的本质。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实践,进一步探讨如何在实践层面应用系统思维。希望通过一些案例的介绍,让大家找到在日常工作中应用系统思维的切入点。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