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用Python“科学”预测《哪吒》♀

时间:2023-03-20 10:14:49 科技观察

的票房这几天,朋友圈和微博都被《哪吒之魔童降世》刷屏了。很多看过的朋友都成了“自来水”,强烈推荐这部片子。而且它的市场表现也非常强劲。上映首日突破1亿,5天突破10亿。成为国产动画最高票房。于是很多人开始猜测,最终票房能达到多少?一开始有人预测超过10亿,后来普遍认为超过20亿,甚至有人给出了40亿的预测。今天我尝试用一??种“科学”的方法来预测。预警一下,我还没有看到《哪吒》,所以我对预测没有个人偏好。对于纯数据分析来说,这是一件好事,让我可以毫无感情的做一个杀手分析师。相关代码、数据、原图已上传。获取方式见文末。(还有小彩蛋)截至发稿(8月2日),是《哪吒》上映的第8天,实时票房15亿多,票房14.68亿在前7天。一个粗略的预测方法是:找出同类电影之前这个时间的票房是多少,乘以倍数。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不同电影的票房走势是不一样的。以下是我们从猫眼票房中随机抽取的几部大片或同类电影,以及它们的票房走势:注:零分首映数据统计于首映前一天。这里我们已经进行了人工处理,并合并到了首映日。并且不计算之前的电影数据。这是为后面的预测分析做准备。从图中可以看出,部分电影上线后会出现小波涨幅,并在随后的周末和节假日期间震荡上行。这通常是一部上映后口碑好的电影,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增加了影片的数量;而有的电影刚上映就达到了巅峰,之后就一路下跌,甚至没有反弹。其中不乏高票房大片。一般都是阵容强大/题材吸引/前期宣传好,但观影体验低。比预期的视频。在这里找到一个特例:《白蛇:缘起》,这是一部难得的上映后票房持续上涨的影片。然而春节档来临时突然下线,票房戛然而止,令人遗憾。所以如果比较不同的电影,结果会差很多。比如经常被拿来对比的《大圣归来》,前7天累计票房2.99亿,总票房9.56亿。按比例计算,《哪吒》的票房近47亿;以《流浪地球》为参照,前7天总票房23.6亿,总票房46.55亿,结果28.9亿。如果换成《白蛇》或《爱情公寓》就更不一样了。所以我想出的方法是:通过历史票房数据的多项式曲线拟合,建立一个票房趋势的“模型”,然后将已有的票房纳入模型进行计算。这里使用了numpy库的polyfit和poly1d方法。根据现有资料,采用最小二乘法得到拟合曲线的方程和系数。以上9部电影np.poly1d(np.polyfit(x,y,n))的拟合效果(红线为拟合结果):对于新上映的电影,数据还是偏少,直接拟合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我们从其他电影中获取曲线拟合并“缩放”它以适应现有数据。这里使用scipy库的最小二乘函数leastsq,以其他电影拟合的曲线为基础(而不是一般多项式)来拟合《哪吒》的现有数据。deffunc(x,p):#拟合函数A,k=p#returnA*z(k*x)#增加xreturnA*z(x)#z为其他电影计算的模型defresiduals(p,y,x):#实验数据x,y与拟合函数之差,p为拟合需要求的系数return-func(x,p)plsq=leastsq(residuals,p,args=(y,x))如果用《大圣归来》的曲线假设释放60天,计算结果为41.3亿。也许这就是41亿预测的来源。不过,《大圣》的票房相对要小很多,所以走势曲线也相对比较平坦。直接应用于《哪吒》,系数是4.4倍,我觉得这个误差比较大。如果实际票房不出意外的话,应该不会达到这么高的水平。用《流浪地球》再试试,结果是27.6亿。我觉得这个结果比较合理。因为:凡是在预算紧张的情况下完成的优质作品,上映后口碑传播都不错,现象级题材题材广为人知(刘慈欣/哪吒),又在热门时段(春节/暑期档)).在现有数据上,加上本周末三天的猜测数据(2亿/2.5亿/2.5亿,我觉得这个数据比较保守),然后再次拟合。那么结果就是29.9亿。考虑到《哪吒》的题材比《地球》更适合全家一起看电影,而且暑假时间更长,同期竞争少,所以我觉得它的曲线应该比更乐观《地球》。大的。所以,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我的预测是在30亿到40亿之间(高于《地球》拟合,但低于《大圣》拟合),折中的是略高于35亿。当然,也不排除未来会有变数。几天后,当有新数据可用时,再次运行此预测程序,它应该会更准确。相关代码、数据、结果图已上传,附说明,请在公众号(Crossin的编程课堂)回复关键字Nezha进行简要说明。代码分为几部分,可以分别运行:get_boxoffice.py从猫眼票房获取几部参考影片的历史票房数据get_nezha.py从猫眼票房获取《哪吒》票房数据plot.py绘制历史票房走势图说句题外话,不管是30亿还是40亿,《哪吒》一定会进入历史总票房前10,而且很有可能进入前5(34亿)).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好兆头。纵使像《大圣归来》、《流浪地球》、包括《白蛇》这样的电影还有一些不足,但它们的颜值和市场表现让人觉得还是有人认真拍电影,这样的电影观众是会认可的。这样的良性循环,会让未来更多类型、更好质量的国产片出现,而不是只有喜剧,单一市场,只能靠流量明星。虽然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在很多领域一直存在,但总会有人愿意去赚良币。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有什么样的创作者。我愿意为这些出现的好币鼓掌和买单,让它们出现得更多,更长久。否则,好的团队、好的作品无法生存,以后只能“吃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