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从2012年开始进入大众视野,曾有人表示它将迎来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时隔6年,AR市场离“崛起”还有多远?我们发现国内市场的知名度和接受度不高,那么制约AR产业发展的关键是什么,未来的机会在哪里?青桐资本将从两个维度帮助您了解AR市场。我们研究了8份研究报告和29篇文章,梳理了2018年AR在中国市场的表现。AR的“大众化”之路AR(增强现实)一直是科技领域的热词,它是常与VR(虚拟现实)相提并论。虽然两者的使用场景相似,但技术构成不同。简单来说,VR为用户创造了一种虚拟的沉浸式体验。用户看到的场景是假的,而AR是在现实世界中加入了虚拟场景。用户看到的是真实的,部分是假的。AR技术虽然是50年前发明的,但直到2012年谷歌AR眼镜的发布以及2015年AR手游《pokemon go》的火爆,AR才逐渐为大众所熟知。2016年,AR风潮也在中国兴起。腾讯QQ率先在奥运会期间用AR发布火炬传递,随后支付宝推出真人红包,开创了AR的新玩法。AR在中国市场如何?经过几年的发展,AR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如何?我们从硬件产品、技术应用、国内巨头布局三个方面进行分析:AR硬件:手机比眼镜更受欢迎从产品来看,AR手机和眼镜是目前使用AR的主要设备。从中国市场情况来看,AR手机高人气,支持AR功能的手机以iPhone为主,拥有2.43亿用户,是全球最大的市场。虽然谷歌也为安卓手机开发了ARcore平台,但谷歌服务目前在国内无法使用,大部分安卓手机无法使用AR功能。AR眼镜是国内市场最火爆的产品。据IDC统计,2017年中国市场AR头显出货量为1.5万台,仅占全球总量的2.5%。由此可见,国内用户对AR眼镜的市场接受度并不高。青桐资本梳理了国内主要的AR硬件产品公司。我们发现,这些公司大多是从2014年底到2015年开始的,硬件产品主要是AR眼镜,但也有像龙晶光电这样专注于商业应用的AR棱镜/波导研发的公司。显示光学,这些硬件产品公司大多定位于B端市场。C端开发薄弱,B端应用逐渐落地。为了解AR在中国的应用现状,青桐资本从C端和B端两个用户群体进行了调研:目前国内市场针对C端市场的AR应用占比很低,内容以游戏和娱乐为主。由于国内大部分安卓系统不支持AR应用,我们以苹果应用数据作为分析范围。数据显示,应用商店中的应用超过300万款,但AR应用不足1000款。其中,游戏占总量的30%。AR应用数量少、优质内容匮乏,成为当前C端普及的难点。与国内C端发展乏力相比,AR创业公司也将业务重心放在了B端市场,并逐步落地应用。《2018中国AR产业报告》数据显示,目前企业服务AR企业占比23%,硬件企业占比28%,大部分产品主要定位于B端。青桐资本梳理了AR在国内B端市场的应用场景。部分代表性案例如下:可以看出,AR在产品营销展示、医疗、教育、电子商务、工业维修等行业得到初步应用。尤其是在工业领域,AR已被证明可以显着降低生产成本,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AR与电子商务的结合正在开发一种全新的营销方式。以场景营销工具平台“他说”为例,2017青岛啤酒节打造的“AR任意门主题全景厅”为门店带来了超过17.3%的销售额。销售量;在2018年与京东联合打造的“AR七夕节”中,用户可以通过扫描“心连心”的手势,在商城购买鲜花和礼物,玩出新的浪漫营销。国内巨头的AR布局国内巨头对AR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青桐资本从技术应用和硬件产品的角度分析了巨头的布局策略。我们发现,百度、腾讯、阿里、京东、网易等公司主要发展自己的软件技术,与主营业务紧密结合。例如,百度推出了AR/VR搜索和AR地图导航;腾讯通过AR开放平台免费为开发者提供识别、追踪、展示等基础技术;阿里巴巴和京东将AR技术应用于电商,相继推出AR购物平台,并开展品牌营销活动,网易在AR领域的布局主要集中在游戏领域。对于AR硬件的布局,国内巨头主要以投资为主,但投资方向不同。腾讯和京东投资的公司类型主要是硬件AR眼镜。阿里巴巴同时投资显示技术和AR眼镜。百度投资收购的公司专注于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和显示技术,与业务的关联度更高。产业基金是AR领域投资的主力军。创业专注于硬件和企业服务。2010年后,全球AR公司开始大量出现,而国内AR公司起步较晚。上升期。目前国内AR领域的创业方向主要集中在硬件和企业服务领域。《中国2018AR产业报告》数据显示,中国有397家AR及相关概念公司,占全球公司的50%以上。其中,硬件企业占比28%,企业服务企业占比23%,成为最主要的创业方向。融资轮次集中在天使轮的早期阶段。青桐资本梳理了2015年以来国内AR企业的融资情况,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获得融资的AR企业仅有16家,自2016年以来数量大幅增加,但63.6%的项目融资轮次为种子轮轮和天使轮,处于早期阶段。我们发现A轮前后有44家AR公司,占比30%,主要是硬件公司。此外,不同背景的投资机构对AR行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据《VR/AR全球投资回顾与2018年展望报告》统计,2017年产业背景的投资人成为投资主力,而红杉资本、金沙江创投等主流传统创投基金由于提前布局,持观望态度未能大获成功,出手相对谨慎。对国产AR的“诅咒”,目前在国内AR市场还不是很火。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有两个:硬件产品和基础AR技术。缺乏刚性需求是市场普及的第一道障碍。AR眼镜价格昂贵,缺乏刚性需求是阻碍市场普及的重要因素。青桐资本调研发现,目前国内市场主流AR眼镜价格在4000-20000之间。价格如此之高,导致C端市场的接受度普遍不高,B端的需求还没有培养出刚性。在没有必要的应用场景的情况下,用户很难为其付费。其次,使用AR眼镜容易头晕的弊端还有待解决。我们发现,目前国内市场上AR眼镜的平均重量在200-500克左右,不适合长期佩戴,会导致头晕,用户体验差。专利技术积累不足除了硬件产品的限制,制约国内市场发展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与AR相关的基础技术。青桐资本研究发现,国内AR相关专利技术主要从2010年开始爆发,与全球趋势基本一致。但全球技术专利增速明显领先于硬件专利,而国内技术专利与硬件专利增速相差不大,反映出我国基础技术领域积累滞后的现状在后面。中国AR专利数量居世界第三,但计算硬件核心布局薄弱。据专利之星统计,排名第一的美国在技术专利方面优势明显,其计算硬件专利有42件,而全球只有66件,占比63.6%。排名第二的韩国硬件专利优势明显,拥有209项专利,甚至超过了美国。相比之下,我国在计算硬件领域缺乏技术专利,数字处理芯片技术落后,硬件核心环节问题突出。AR相关专利数量排名前10位的公司主要集中在美国、韩国和日本。榜单中没有中国企业,可见国内AR技术专利分布较为分散,难以发挥技术集中优势。国内AR市场还有哪些机会?尽管国内AR市场面临硬件产品普及率低、缺乏核心专利技术等问题,但随着用户接受度的提高和技术进步的积累,AR仍有增长的机会。AR需要实时呈现图像,对网络的计算能力要求很高。目前,网络算力不足是导致用户体验不佳的重要因素。5G网络将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中国将在1-2年内开始部署5G基础设施。届时,AR的计算速度将得到大幅提升。此外,AI(人工智能)芯片的发展将逐步解决AR的计算问题。随着底层技术的成熟,AR用户体验将得到极大提升。在硬件设备方面,中国有超过6.8亿的智能手机用户,这将是AR市场巨大的潜在消费群体。一方面,随着苹果ARkit和谷歌ARcore开发平台的推出,短期内智能手机将成为用户体验AR的主要设备。同时,Digi-Capital指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iPhone市场。考虑到苹果有望在2020年推出智能眼镜,中国庞大的潜在用户将转化为市场优势。对于AR领域的创业公司,现阶段建议在技术应用方面与巨头合作,满足巨头的落地需求,同时探索更多的应用场景和市场渠道,为未来的市场拓展打下基础.在硬件方面,国产光模块和深度相机接近国际领先水平。对这类企业来说,需要快速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进入垂直应用领域,快速拓展市场,形成行业进入壁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