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两篇文章互相较量,分别是《深度:掉进云计算大坑的运营商,还爬得出来吗》和《也谈运营商是否掉进云计算大坑》,大致借鉴了早年Verizon、CenturyLink和AT&T的数据中心销售情况。运营商是否应该发展云计算争论不休。因此,正在如火如荼发展(或试图发展)云计算、建设数据中心的国内三大运营商似乎面临着生死攸关的艰难抉择等等。作为云计算行业的一个随机入局者,本人也凑热闹,抛砖引玉。一、数据中心是否是云计算的发展路径数据中心是承载云计算主要服务和能力的重要基础设施。例如,数据中心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商业地产,其自身的属性与水、电和网络相连。云计算的存储、传输、计算、使能等主要服务是进驻房地产的各种具体商铺。从业务分工和产业链分工来看,数据中心总体上属于基础设施运营+基础软件和解决方案+IaaS的一部分,是云计算中比较底层的部分。因此,认为数据中心是云计算的一部分是没有问题的,即使“数据地产”在产品形态和运营模式上相对独立。所以,要不要数据中心,其实就是选择云计算的发展路径,即自建不动产、自营不动产、租赁不动产,还是委托不动产。从DT、DoCoMo、Verizon、CenturyLink等主流运营商的选择来看,他们的初衷是走基础设施+平台+包括数据中心在内的上层应用的一体化发展路径,其中运营商在存储(atleastoncethoughtso)),网络带宽、网络设备等基础设施领域具有先天优势,因此也引出了建设和收购数据中心的故事。当然,也不排除部分运营商根本不考虑发展云计算,只想做数据中心租赁业务。但是,运营商毕竟不是房地产开发商,也不是房地产开发商。数据中心始终是其庞大业务系统的边缘角落,建设和运营数据中心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工作。整体架构设计、机柜密度、能耗控制、运维能力、可扩展性等方面的短板制约了运营商数据中心的盈利能力,平均5-10年的设备折旧更是难以承受。因此,在面对更专业、更灵活的第三方数据中心运营服务商的压力时,部分人选择退出也是明智之举。从Verizon收购Terremark、CenturyLink收购Savvis,再到DT与华为的合作,运营商都在孜孜不倦地向云计算平台和应用层拓展。2、公有云:运营商还有机会吗?无论从国际还是国内来看,这个问题总体上都有些悲观。根据SynergyResearch的数据,AWS、MSAzure、谷歌和IBMBlueMix占据了公共云市场近70%的份额。由于在互联网上租售虚拟计算和存储能力难以与AWS和Azure竞争,Verizon、Cisco等甚至退出了??通用公有云市场。国内市场同样由阿里云主导:根据摩根士丹利报告,阿里云占中国公有云市场的50%,是国际云计算服务商微软Azure(21Vianet)和亚马逊AWS(光环新网)市场份额的总和)约为10%至15%。运营商在大规模集约部署、成本控制、提供高度兼容的通用服务等方面明显缺乏竞争优势。对于国内运营商来说,公有云市场看似巨大,但想要真正分得一杯羹,实属不易。未来更有可能在混合云、私有云领域拓展垂直行业市场。于是,下一个问题就产生了。3、中国运营商的数据中心之路对于中国运营商来说,建设和运营数据中心是必然的选择。首先,基于非对称互联(Transit)政策和用户感知,数据中心是三大运营商的战略资产。互联网互联结算模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免费结算模式,即“来电保留所有收入”(SenderKeepsAll,SKA)或“记帐自付”(BillandKeep);另一种是支付结算方式(Settlement)。进而衍生出五种互联模式:点对点互联、非对称互联、部分点对点互联、付费点对点互联、部分非对称互联。国内电信市场更接近于支付结算的非对称互联模式,即中国移动用户在访问电信和联通网络资源时需要与对方结算费用。同时,CHINANET、CMNET等我国8大骨干网互联质量较差,联通接入电信网等跨网接入用户感知不佳。它是承载内容的核心基础设施。因此,通过引入数据中心承载的内容来减少/增加网间互联结算,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时延,提高用户感知,还可以节省大量结算费用(对中国移动)或增加结算收入(电信、中国联通)。其次,数据中心是运营商进入行业云市场的基础能力保障和优势。运营商虽然很难在公有云市场突围,但在开拓行业云市场方面还是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一方面,《电信条例》、《电信业务分类目录》等监管政策对云计算等相关增值服务商的公司性质、经营资质等均有较为严格的限制。服务商)将面临政策监管、国内落地服务商变更等风险,而运营商资质满足除少数特殊领域外几乎所有行业的准入条件。另一方面,以政府、金融为代表的行业对本地化数据存储(如“数据不出省”)和网络传输的高可靠性需求强烈。运营商凭借自身在数据中心布局、传输能力等方面的优势,能够满足上述要求。但数据中心的重资产性质显而易见,运营商仍需做好规划布局,最终折旧耗尽,得不偿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