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虚拟运营商“没人赚钱”

时间:2023-03-18 23:58:32 科技观察

中国IDC圈7月22日报道称,虚拟运营商(以下简称“虚拟运营商”)的发展并不像人们最初估计的那么乐观。最新数据显示,国内共有26家虚拟商户正式放号开业,累计开发用户超过820万。目前,共有42家企业获得虚拟商业试点牌照。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上述企业中,开始全面发号的虚拟商户仅有不到10家左右。虚拟运营试点将于今年年底结束,届时工信部将通过考核颁发正式商用牌照。这意味着大多数虚拟商人必须采取实际行动。发展不如预期。今年1-5月,中国移动转售用户净增超过440万户,占行业净增总量的41%。从用户占比来看,虚拟商户目前拥有820万用户,我国手机用户总数接近13亿,占虚拟商户的比例不到1%。去年上半年,很多虚拟商业企业的负责人还是很乐观的。甚至有人认为,2015年虚拟商业用户总数可能达到5000万。蜗牛移动、爱思迪、苏宁互联网虚拟业务发展较快。据记者了解,蜗牛的用户规模已达200万,接近虚拟商户总数的1/4。而这也说明,还有很多虚拟商户的生意停滞不前。不及预期的是虚拟商业的“差异化”发展模式。大量虚拟商家声称,虚拟运营业务可以与主营业务相结合,打造属于自己的差异化服务。但实际上,“虚拟业务的特色业务还没有出现,更多的差异化只是资费的差异化。”虚拟运营商产业联盟秘书长邹学勇告诉记者。不少业内人士对虚拟商业的现状表示担忧。目前,虚拟商家主要通过低ARPU(人均收入)套餐吸引用户,比如推出10元、20元套餐。上述低资费套餐,用户忠诚度难以保证。虚拟商户发展之初,存在“批零倒挂”、“互联互通”、“客户体验”等问题,至今仍困扰着虚拟商户。新问题是“实名制”。部分虚拟商家为了抢占客户,放宽了“实名制”要求,这可能导致170段有可能被广告商利用。“我认为这是虚拟运营的一个致命问题。”邹学勇说。发展动力仍然不足。有专家认为,“批零倒挂”仍是诸多问题的根源。虚拟业务的业务逻辑是:从基础运营商批发话音和流量,然后根据自身业务设计差异化产品。不过,去年有虚拟商家反映,他们收到的批发价甚至高于基础运营商的零售价,因为基础运营商的资费价格在不断变化。去年9月,工信部电信研究院牵头虚拟运营商和基础运营商形成“动态价格机制”。但是,一旦基础运营商降价,虚拟商户收到的批发价并不会“自动下降”,虚拟商户仍需与基础运营商展开价格谈判。“虽然虚拟商户没有一个在亏本,也没有一个在赚钱,但他们没有动力去做这个市场。”电信专家莫光伟告诉记者,“批零倒挂”的问题依然存在。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对虚拟业务的重视程度也有所下降。“之前拿到牌照的企业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噱头,可以为自己的品牌和市场加分,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业务平台的建设,品牌和业务整合的难度,导致了一些企业业主有懈怠。”邹学勇说。针对“批零倒挂”的“常态”,虚拟商户的应对之策是提供“差异化服务”,构建自己的“主业补贴通信、通信服务主业”的商业模式。困惑在于既没有价格优势,也没有“差异化服务”模式。“只有更好地结合自身优势的虚拟商户才敢发展。(但是)产业整合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些企业的主营业务和虚拟商户业务之间的整合链条比较长,当产业链还不完善时连观望也不为过。”蜗牛移动营销总监许崇贤告诉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