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消息滴滴研究院副院长、美国研究院院长龚峰民博士应邀出席TechCrunch国际创新峰会。会上,龚凤民向外界透露了滴滴在机器学习领域取得的成就,同时阐述了他对未来人工智能和智能驾驶技术发展的看法。滴滴副总裁、美国研究负责人龚凤民(右)出席TechCrunch国际创新峰会。大数据是城市交通问题研究的突破口。滴滴平台每天接收和处理全球最大、最复杂的道路交通数据。这些数据可以帮助人们掌握每条小巷的交通状况,也可以洞悉整个城市的人流规律。龚凤民表示,在数据利用方面,滴滴致力于在深度和广度上取得突破。在深度上,数据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在广度上,滴滴正在将每一次出行融入到整个城市交通系统中。“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将大数据应用技术与城市系统有效无缝结合起来,整合各种交通工具,最终实现一键出行。”谈话中,龚凤民提到了滴滴智慧交通项目的一个具体案例,“我们通过平台车辆轨迹监测交通状况,以及每个红绿灯的拥堵程度,并结合其他传感设备,让更准确的交通流量预测。在此基础上,滴滴滴设计了动态交通信号灯解决方案,以缓解拥堵。”济南经十路项目启动两个月后,高峰时段车辆通过六个红绿灯的等待时间下降了10%。他认为认为大数据研究是滴滴的核心技术优势,也是解决城市交通症结的突破口,用“智能机器”解决实际交通问题,业内普遍认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是两个尽管人工智能和机器智能的定义存在诸多差异,但被誉为硅谷信息安全教父的龚凤民认为,无论是哪种智能,最终的目标都是智能机器。龚凤民认为,人工智能是一个比较早的概念,早期的科学家希望创造出可以识别的机器。最大化人类智慧。随着技术的发展,机器在某些方面超越了人类的能力,出现了高于人工智能的机器智能。但机器智能的发展方向不应该是取代人类,而应该体现在智能机器上,这正是滴滴的研究方向。无论是滴滴APP中的“猜猜你要去哪里”,还是街道上的智能红绿灯,滴滴目前正在研究的智能驾驶,都是龚凤民口中的“智能机器”。作为在硅谷打拼了30多年的科技老兵,他始终坚信“科技要为人类服务,帮助人类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滴滴信息安全战略副总裁、研究院副院长、美国研究院院长龚凤民博士的智能驾驶将改变未来,但过程并不容易。自从滴滴表态将致力于智能驾驶技术的研究,外界对研发进展的猜测频频。近年来,随着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开始期待智能驾驶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中。龚凤民完全认同未来智能驾驶技术将提高道路安全、惠及城市发展,但也提到了行业在智能驾驶发展中普遍面临的挑战。龚凤民认为,计算机图形学、深度学习、传感器如何配置等智能驾驶的核心基础技术,只是第一道门槛。第二个挑战是解决过渡期行人、无人车、有人车和自行车的混行问题。第三个挑战是如何有序地将这项技术应用于各种实际场景。龚凤民强调,滴滴一直非常重视安全,也善于分析处理复杂的道路交通数据来解决问题。滴滴希望把这件事做好,让科技服务于人类。对于滴滴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探索,龚峰民透露,未来公司研发团队希望通过AI和AR技术的结合,提供更精准的导航,提醒司机容易忽视的道路风险,最终改善道路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