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5G时代,人工智能开始杀人?

时间:2023-03-17 21:34:22 科技观察

在影视作品中,人工智能杀人看似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归根结底是人类的想象。想象不会影响人的生命安全,但一旦想象变成现实,就很难说了。人工智能杀人和人工智能伤人不是一个概念。人工智能在通过自身能力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对人类造成了伤害。这本质上是一种“意外伤害”。然而,如果人工智能“主动”愿意伤害某人,那就另当别论了。近期埃及航空公司波音737max8飞机坠毁的原因是人工智能主动伤人事件,虽然相关调查人员表示,人工智能此次的行为可以算是一种“无意识”状态,但外界普遍认为,这是人工智能杀人的危险信号。由于埃航事故客机黑匣子刚刚找到,目前无法准确确定坠机原因,但一般分析认为,该事故与发生在雅加达的波音737max8坠机事件“极为相似”,印度尼西亚首都,2018年10月28日。据报道,外部分析人士从雅加达坠机事故的11分钟通话录音中分析了所谓“人工智能杀戮”的细节。雅加达空难发生在2018年10月28日,航班号为“JT611”。解密后的黑匣子记录,飞机在起飞后13分钟从天而降,距坠落还有11分钟。人类飞行员与人工智能“摔跤”。飞机的自动驾驶仪控制了人类飞行员,使飞机在应该拉升的时候保持低飞。人类飞行员根据多年飞行经验,判断异常异常,通过人工干预试图将飞机拉起,于是拼命拉动操纵杆,试图将飞机从俯冲状态变为拉起状态,尽管飞行员努力了11分钟,但最终还是无济于事,人工智能驾驶系统一直牢牢控制着飞机,最后人工智能驾驶系统连同所有飞机一起坠落地面船上的人类。虽然相关技术人员试图为人工智能的出现寻找一个合理的解释,但至少从事情本身来看,人工智能无情地屠杀了飞机上的所有人类。一个更令人担忧的观点是,人类已经进入5G时代,随着5G技术的日益成熟,人工智能杀戮将越来越“熟练”、越来越频繁。按照这种观点,人工智能凶杀案可分为三个阶段:过失杀人;模糊杀人案;故意杀人。在5G技术发展初期,人工智能将具备较为完善的思维和计算能力,但缺乏创造力。现阶段,人工智能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将主要来自自动驾驶领域。此前,中国质量新闻网智慧频道曾于2018年3月22日刊文,当时速60公里的速度撞上一名违规过马路的行人时,无人驾驶汽车并未减速那时。行人受重伤,最终不治身亡。相关事件的判决令人震惊,相关科技公司被判无罪。此外,现阶段的人工智能如果应用到手术领域,难免会出现伤病。现阶段,人工智能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主要是设计问题,导致人工智能在遇到特殊情况时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程序代码毕竟是人写的,很多程序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程序越复杂,存在漏洞和缺陷的可能性就越大。虽然程序可以通过多次测试找到并修改漏洞,但不可能所有事情都完全没有问题,尤其是人工智能驾驶和人工智能手术,似乎没有那么靠谱。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的“杀戮”将变得模糊,人工智能的知识积累能力比人类快百万倍以上。横扫所有人类围棋高手的“阿尔法狗”就是最好的证明,通过数百万的评测,其强大的学习能力完全超越了人类。无人驾驶汽车仍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先行者,但不会固守单一道路。它类似于阿尔法狗。其原理是通过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提前预测所有可能发生的事件。计算它,让无人驾驶汽车乃至所有人工智能都知道如何应对各种情况。显然,去年3月22日发生的那场车祸,就很好地证明了这条发展道路的局限性,因为当行人违反交通规则时,车辆无法准确判断如何处理,这正是造成事故的原因.人为驾驶的车辆最终撞到行人,造成行人重伤甚至死亡的根本原因。另一种就是所谓的“自主学习”。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人工智能就可以根据这些数据进行自主设定和思考。比如,大部分积累的数据都是车速比较快,喜欢超车。只要他看到行人或障碍物,他就会从远处开始减速。指南更接近这些数据,以实现更舒适的驾驶感觉。在自学习的人工智能中,极有可能出现“模糊杀戮”。比如在车辆积累的数据中,遇到闯红灯的行人,自然会选择不让路,而是冲到行人前方的绿灯处。它会加速冲到行人面前。一旦行人也是个倔强的家伙,问题可能会变得很严重。如果人工智能控制下的车辆不减速,行人不让路,悲剧就在所难免。虽然这是一种极端情况,但这种情况完全有可能存在,一旦造成人员伤亡,就很难界定人工智能是否有责任。如果说“模糊杀人”只是难以界定法律责任,那么人工智能“故意杀人”的问题则更为严重。虽然这样的场景经常出现在科幻电影中,但大多数人都不愿意相信这真的会发生在现实中。著名的“机器人三定律”规定了机器人的行为准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人受伤而袖手旁观;你自己的安全,但你不能违反第一和第二定律。不管是现在还是过去,我们可能还是觉得这三个规定是理所当然的,但试想一下,如果机器人有情感,而且机器人也被情感所左右,那么它们仍然是完全意义上的“机器”是吗?如果不是,那它们怎么可能完全机械地执行人类给它们制定的规则呢?2018年,日本的一个研究团队宣布成功研发并量产“会回应你的情绪,尽可能多地让你快乐和恢复活力的机器人”,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甚至“情感计算”能力已经被引入一些社交网络,以“更好地把握受众的情绪”。虽然很多人仍然认为机器只有计算能力,无法掌握人类的情绪,但是,从生物学或生理学的角度来看,“情绪”其实是一种复杂的算法。5G时代,当情感算法成为现实,即使机器人拥有最基本的情感,一旦人类伤害了它们,它们真的能坚守“机器人三定律”不伤害人类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并且不需要复杂的情绪来回答,但也足以让人类警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