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布了该校“一生一颗芯片”计划第一阶段成果。这一成果在国内尚属首次,以流片为目标。5名2016级本科生主导设计了一款64位RISC-V处理器SoC芯片并实现流片。该芯片可以成功运行Linux操作系统和学生自己编写的UCAS-Core教学操作系统UCAS-Core。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学院2016级本科生金越、王华强、王开凡、张林军、张子飞经过9个月的努力,用自己设计的芯片毕业。据了解,国科大于2019年8月启动“终身一芯”计划,目标是通过让本科生设计处理器芯片并完成流片,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处理器芯片设计人才。.国科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孙宁辉院士宣布,经过9个月的努力,金越、王华强国科大计算机学院2016级本科生王开凡、张林军、张子飞参与“终生一芯”一期项目圆满成功,5名本科生达成目标带着自己设计的处理器芯片毕业。“终身一芯片”项目负责人、国科大计算机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先进计算机系统研究中心主任鲍云刚介绍同学们将这块处理器芯片命名为“NutShell”,与“NationalNutShell”同义。“科”读音相同,希望通过自己设计的处理器芯片表达对国科大的深厚感情。包云刚向媒体透露,RISC-V全球论坛刚刚收到“Kurt”团队的投稿,王华强将于9月3日代表团队向全球业界介绍“Kurt”的设计。“这是'坚果壳'第一次出现在国际舞台上。RISC-V全球论坛的报告来自世界各地的业界资深专家,其中包括图灵奖得主DavidPatterson教授奖。”孙宁辉表示,处理器芯片是公认的芯片产业皇冠上的明珠,设计复杂度高、难度大。我国处理器芯片设计人才严重短缺。如何加快此类人才的培养规模和速度,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处理器设计人才危机,“终身一芯”计划的愿景是立足中科大实践经验,辐射全国,帮助更多高校形成从处理器芯片设计到流片和运行操作系统的实践课程。提高我国处理器芯片设计人才培养规模,缩短人才从培养阶段到一线科研和产业的周期,力争3年后全国每年培养500名学生,每年培养1000名学生一年后5年、10年每年培养10000名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