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有一个科技领域的热词榜单,毫无疑问,“芯片”必有一席之地。不管起因有多么复杂,无论大家在这个无数次登上头条的词背后读到了怎样的“真相”,也不管大家主动承载或被动挑起的复杂情绪;事实是,几十年来,一直有“高冷”的芯片行业在2018年进入大众视野,伴随着政策激励、资本关注和市场变化。 那么,过去的2018年和下一个2019年对于芯片行业的创业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如何看待这些争议和热议,以及正在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正视差距和机遇,如何在一个更稳、更快、更自如的轨道上跑得更稳、更快、更自如?longtrack?你会如何看待和应对全球化面临的不确定性?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7家芯片公司的CEO,他们的产品大多处于出样或量产阶段.希望他们的回答能为你提供一个更近距离的视角来观察中国芯片产业。 Q1 芯片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请举例介绍一下你的产品。 飞芯电子CEO雷书宇:虽然芯片不容易直观感受,它是很多应用的底层物理基础。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消费类应用,底层都会用到大量元器件,尤其是传感器端的芯片。你看不到它,但你一直在“使用”它。 飞芯的主要产品是放置在手机中的3D摄像头芯片。它不仅可以记录空间中的物体,还可以显示物体的距离、速度等3D信息。 LightelligenceCEO沉一辰:我们正在研发光子电路,希望用光子电路代替传统的电子电路,提高芯片的计算能力,降低芯片能耗。更高的计算能力和更低的能耗将帮助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应用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比如语音翻译会更准确,延迟会更短,自动驾驶的速度会更快更安全.,使机器更智能。 芯视界CEO李诚:我们主要从事3D视觉芯片的研发。简单的说就是给机器一套3D视觉系统,让机器感知周围真实的环境,比如3D成像可以用在手机上,也可以用在扫地机器人,安防监控,自动驾驶等领域。近期,我们与北汽新能源在硅谷成立联合自动驾驶实验室,研发以固态激光雷达为核心的下一代多传感器融合自动驾驶系统。 信一科技CEO肖建红:信一是做物联网终端侧的芯片研发。你可以这样理解。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智能手机,人人都可以通过手机进行数据交换。那么,进入物联网时代,每个物体都可能配备一个“手机”进行联网,我们正在为这个物体做“手机芯片”。这些对象范围很广,比如可穿戴设备、智能医疗设备、智能门锁、智能家电,甚至在工业、农业、畜牧业,都有很多需求场景。 兆冠电子CEO冯新鹏:虽然现在我们身边可能几乎没有机器人,但也许15年后,机器人会无处不在,而且会以各种形式出现,比如汽车、可穿戴设备、家用电器、机器人、无人工厂、无人农场,未来世界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能够自主感知世界的移动电子设备。兆观要做的就是为这些设备提供视觉能力。 多感科技CEO王腾:我们是一家Fabless公司,希望提供小型化、高性价比的生物识别芯片解决方案。目前推出的首款产品是“超薄光学指纹识别芯片”,将应用于全面屏手机,提升解锁体验。 声智能科技CEO陈晓亮:我们主要提供声学语音技术和语言智能服务。一个典型的应用是将其携带到智能音箱中,为其提供语音技术和语言智能服务。我们的合作伙伴包括华为、腾讯、阿里、小米、360等知名科技公司。 Q2 您心目中,2018年影响芯片行业的大事或关键词有哪些? LightelligenceCEO沉奕辰:2018年芯片行业有两件事值得关注情报芯片。” 阿里巴巴全资收购中兴微(“中国大陆独立嵌入式CPUIP核公司”),成立独立芯片公司“平头哥半导体有限公司”。 多感科技CEO王腾:除了中兴事件,金华也被制裁了。2018年10月底,美国商务部以威胁美国国家安全为由,宣布对中国福建晋华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实施制裁。美国公司被禁止向后者出售软件、技术和产品。 飞芯电子CEO雷书宇:核心词是“本土化”。 声智能科技CEO陈晓亮:还有就是华为事件正处于风口浪尖。 兆冠电子CEO冯鑫鹏:在中国,肯定是中兴事件——国家开始重视半导体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我认为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正在推动芯片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SiliconVisionCEO李成:与其说中兴事件,不如说是中美之间的技术之争。 Q3 业内人士如何看待中兴被制裁及其影响? SiliconVisionCEO李成:中兴事件只是表象。从本质上讲,贸易战可能会缓和,但中美科技战,美国对中国科技的打压是不可避免的。我的观点是,中兴事件可能只是中美技术之争的开始。未来十年,中美两国必然在高科技领域保持对峙状态,尤其是在相对薄弱的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领域。中国实施了相应的封锁。 声智科技CEO陈晓亮:“中兴事件”应该是2018年芯片市场如此受关注的主要原因。“华为事件”后,国家也更加重视核心技术的投资,进一步带动了资本市场对硬科技企业的关注。今年很多芯片公司都获得了融资,是非常值得纪念的一年。 希翼科技CEO肖建红:我们可以感受到,大部分投资机构、客户、普通民众对芯片的认知度和支持度都比以前高了很多。不过,在我看来,之所以受到普遍关注,是因为人们以前都知道芯片很重要,但没想到会这么紧迫。某种程度上,去年外部环境的一些变化,让大家意识到,这件事情必须马上解决。 飞芯电子CEO雷书宇:我在芯片行业已经20年了。虽然中兴事件在2018年绝对是行业的大事件。如果只是事实,这可能只是个别企业的商业行为。纵观20年的长度,在飞速发展的微电子产业中,与国际先进企业相比,我国核心芯片和核心半导体装备社会发展落后,差距很大已是客观事实。 Q4 那么,中国有机会制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芯片吗? LightelligenceCEO沉奕辰:在英特尔等垄断的传统数字芯片领域,中国要赶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个典型的原因就是海外对中国的技术封锁。比如7纳米制程的光刻机,目前国内还不能进口。这样一来,国内的芯片制造技术基本上会落后国外两到三代。数字电子芯片的最终性能其实直接由制造工艺决定,是一个各方面技术要求都非常高的领域。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初创企业要想做出领先世界的国产数字芯片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我们的机会可能是瞄准一些新的芯片技术方向,避免在工艺上与国外的巨大差距。比如模拟电路芯片,比如像我们这样的光芯片,这些技术路径决定了它不依赖于工艺,更多的是依赖于设计和对物理现象的理解。这给了我们创新的空间。 飞芯电子CEO雷书宇:我们和美国的差距在于三个方面:第一,他们在很多芯片上比我们早有先发优势,很多芯片30多年前就开始做40年前;第二,他们投资的比我们多。在一些重点领域,他们还在加大投资力度。第三,他们在技术、装备等方面的基础都比我们好。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仅仅是芯片设计。这三个方面短期内很难超越。弯道超车不仅没有可能,变道的可能性也基本没有。 所以,机会可能在一些比较有特色的领域。这些领域对制造工艺和装备技术的依赖程度不高,对资金的需求也不大。他们更多的是为人服务,对设计师的要求也很高。在传感器芯片、模拟芯片等方向,我们还有比较大的潜力,可以和国外竞争。 也有一些针对具体应用场景的机会,因为它不需要那么多技术,反而更贴近你的应用。但垂直细分领域的定制化芯片,其实更考验团队对业务的敏感度。如何提高性价比,提高性能,才会更有竞争力。 多感科技CEO王腾:在很多领域,比如手机处理器、通讯、传感器,包括生物识别等等,中国已经生产出了有竞争力的芯片。 但毋庸置疑的是,我们与世界领先的芯片公司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正视差距,反思跨越的道路,是创业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芯翼科技CEO肖建红:芯片有很多种,有通用的也有专用的,或者针对某些细分的应用。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必须两条腿走路。 一条腿就是那些面向通用芯片的公司,比如内存、功耗、CPU、存储等,这个领域的国际竞争者非常厉害。要想在这一领域展开竞争,无论是市场环境还是资源投入,都必须要有造原子弹一样的决心。这不是一个人或一家初创公司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另一条腿针对细分轨道。许多小型初创公司实际上都设在这里。没有国家庞大的资金支持,不可能从一开始就投入数百亿。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将自身技术优势与行业应用需求紧密结合,走差异化路线。在这样的赛道上做出有竞争力的芯片是毫无疑问的。 机会一定有,但一定要有耐心。在战略制定、市场把握、技术投入、人才引进等方面还需下更大功夫。 SiliconVisionCEO李成:集成电路和软件的设计思路其实很相似,都是自上而下的设计方式:首先要到市场去了解客户对芯片的需求定义,然后然后定义一个产品的参数和性能定义整个芯片。子任务分好后,由设计者一一完成。只要改变一些不科学的设计习惯,以先进的管理和优秀的人才,行业一定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所以,关于中国能不能做出有竞争力的芯片,我的回答是能,而且机会很大。 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海关总署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额超过3120亿美元,同比增长19.8%。这么大的进口量,如果我国能够率先实现低端集成电路芯片的自给自足,至少可以占进口量的三分之一。如果能够完成这一阶段性超越,将有助于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快速构建良好的产业链循环。 还有一个优势就是中国的系统集成能力很强。如果集成电路能够形成一定的生态,中国产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将大大提高。这也符合我国从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的发展方向。 Q5 您如何看待国内的芯片产业链、人才和政策? 多感科技CEO王腾:产业链非常完整。多感总部在苏州,方圆100公里内几乎有我们需要的所有资源。产业链上每个人的节奏都很快,但是很多环节还是积累不够,比较坎坷。人才是最大的问题,各类人才、层次人才都缺乏。政策对企业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并不能提升企业的核心产品实力和竞争力,所以我们不特别关注政策。 希翼科技CEO肖建红:芯片产业链比我想象的要好,可以说越来越成熟。从工装检测到加工的产业链上下游,甚至客户都在走向国际化。不能国际化,就没有未来。 但是人才缺口还是蛮大的。人才层次多,顶层人才需要丰富的工作经验,这在国内目前是紧缺的;芯片公司仍然需要大量的基础人才,但初创企业面临的挑战之一是这些人中的大多数都被华为这样的大公司聘用。招聘。此外,即使能招到很多优秀的人才,如何把这些有能力的人聚在一起发挥作用,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政策方面,坦白说,有政策加持绝对是好事,更是锦上添花。初创企业必须始终首先做自己。 Q6 对于全球化程度高的芯片行业,如何应对地域因素的影响? 希翼科技CEO肖建红:芯片行业的竞争一直是国际化的。由于各种因素,我们经常谈论国产替代。对于芯片企业来说,即使在初创阶段,也要了解全球有多少玩家,他们的水平如何,我们的比较优势是什么。你必须想得更深、更久。如果你只是把自己定义为华强北的小公司,你就会被淘汰。 尽管初创公司在与国际巨头竞争时,往往在人才储备、品牌和知识产权等方面处于劣势。但也有很好的本地机会。比如,很多产业下游的设备制造商也有全球化的野心。他们在与海外同行竞争时,往往在芯片上有一些独特的需求,我们可以积极跟进和满足;再比如,在国内制造业升级的大背景下,这些借助人口红利或代工起家的制造业龙头,若要升级,必然需要零部件企业为其提供更多弹药。这也是本土芯片企业的机会。与来自不同行业的伙伴一起出海。 LightelligenceCEO沉奕辰:芯片应该是国际化的生意。无论是设计还是包装,各个环节往往都是全球合作。哪里有更好的资源和技术,哪里就去哪里。国产芯片全产业链升级的想法,其实更多是在贸易摩擦背景下的考量。 我有两家公司——Lightelligence和LuxLabs。LuxLabs虽然成立于美国,但现在已经搬回了中国。本公司主营业务为光学材料生产。因为不是高端研发,基本不依赖美国。因此,无论是制造成本、人才储备,还是政策支持,国产都会发展得更快更好。好的。但是在Lightelligence,我们还是选择留在美国,因为芯片产业链,尤其是制造工艺,在中国还很不成熟。 SiliconVisionCEO李成:科技应该是全人类共享的。以我们为例,光变理论、集成电路理论、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理论,这些基础理论大部分是我们在留学期间学习的,但是我们回国后依靠这些基础理论进行了创新,所有产权归南京新世界所有,为国内公司所有。 但是我们在硅谷也设立了研发中心,吸纳了很多美国芯片公司从业十年以上的集成电路设计师。 Q7 您如何看待2019年的芯片行业? LightelligenceCEO沉奕辰:这是关键的一年。一是中美博弈可能直接影响到芯片产业。国产芯片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能不能自己造光刻机。 对我们来说,2019年我们会有一个光芯片的初步样品,我们希望能从视觉上验证光芯片的路径优于电子芯片。如果效果好的话,对整个行业,尤其??是AI芯片,都会有比较大的影响。 飞芯电子CEO雷书育:2019年产业环境肯定会持续好转。首先,中国大客户众多,无论是手机还是安防,市场需求都非常巨大;产业链上下游,无论是上游代工厂、封装、测试,还是下游配套设施,也日趋完善;一方面,芯片领域的投资也变得更加活跃。 但是很重要的一点,做芯片一定是一个很长期的创业行为。与其他商业模式创业相比,芯片创业前期的投入比较大,开发周期也会比较长。因此,2019年,芯片行业格局不会大变,注定是匆匆而过。 如果只希望短期的政策能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帮助,那肯定达不到很好的效果。有政策当然好,但摆在面前的是一场持久战,不能过分依赖短期利益。有人认为,一旦国家提倡大力发展芯片产业,未来三年芯片产业将腾飞。这在我看来基本上是无稽之谈。 希翼科技CEO肖建红:我的感觉是,2019年,很多芯片初创公司可能会因为竞争激烈而被淘汰。 其实国内有大量的芯片设计公司,可能只是少数人做的。产品竞争力不强,毛利率不高。这样的公司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还有一些距离应用较远的芯片公司也会被筛选掉。 兆冠电子CEO冯鑫鹏:2019年,芯片行业应该会继续升温,而且会更热。具体到AI芯片,明年将是重点落地的一年。2018年,很多公司还在讲故事,写PPT,继续前行;但是到了2018年下半年和2019年,大家开始投稿,需要做出能够证明自己能力的芯片,和大家合作。客户共同前进。所以,2019年到2020年,基本上还是要靠商业落地和大规模产业落地。 SiliconVisionCEO李诚:在欧美,芯片被大公司垄断,形势比较稳定,但中国目前在集成电路设计方面还没有巨头。华为海思虽然做得更好,但它只是华为手机的专用芯片。集成电路芯片的种类很多,所以在中国,我觉得会是小公司百花齐放的局面。做某种芯片的小公司可能有好几家,其中必然会有优秀的。 另一方面,未来我国整个集成电路产业将向哪个方向发展?像欧美一样,会出现大公司并购小公司的浪潮。通过并购,最终形成一个拥有数百个集成电路产业的庞大集团公司。只有这个规模才能与欧美集成电路巨头抗衡。 Q8 对于“模式已冷,科技创新正在兴起”、“资本寒冬”等说法,你怎么看? 多感科技CEO王腾:创新是一个被滥用的词。我同意LinusTorvalds(Linux和Git的创造者)关于创新的观点:创新是为了解决问题(完成工作)。因此,无论是模式创新还是技术创新,重要的是能够针对特定需求解决问题。能够解决问题、满足需求的创新,才会有商业价值。 对于“资本寒冬”,我觉得无论是在工业、商业还是生活中,问题总是接二连三的出现。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业公司会生存和发展,但不能解决问题,或者只能解决伪问题的创业公司会死。 飞芯电子CEO雷书宇:过去20年,不管刮什么风,不管是春天还是冬天,我只做芯片,一直在做很底层的技术。是我的日常生活。我们不会太在意趋势或趋势,因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总是足够多,需要解决。 芯片创业公司不要急功近利。这个行业很难像模式创新那样三四年就上市。很多时候,驱动我们的不是财务自由,也不是上市,而是因为我们创造了价值,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声智科技CEO陈晓亮: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模式创新相对轻快、实现快,而技术创新难度大、周期长。当技术创新相对成熟时,模式创新可以在此基础上快速获得商业回报,但如果只追求模式创新,市场很容易失去基础和基本动力。 至于“资本寒冬”,我觉得创业的机会随时都有,但创业要走在正轨上,至少要有观念创新或技术创新的积累,不如尝试一下.诚然,很多伟大的公司都是一浪高过一浪,这与经济周期有关。但是每一波浪潮都造就了很多伟大的公司,所以每一个经济周期其实都是创业的黄金时代。 喜一科技CEO肖建红:从创新的角度来说,以前不需要在技术上做太多的改变,只要在模式上有创新,就可以取得很大的成功。但是,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模式创新遇到瓶颈时,就需要回归本质,依靠技术手段来提高生产力。这就是所谓的“技术创新”。在我看来,整个社会的螺旋上升运动几乎都是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相互作用。 “应用决定技术发展方向,技术发展延伸应用边界。”作为一家芯片企业,我们研发的芯片无疑应该为应用服务,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寻求更多的关键技术突破,帮助应用规模上新规模,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新模式创新。 关于寒冷的冬天,不同的人感受到的寒冷程度不同。我认为“寒冬”屏蔽了市场上的一些噪音,真正有竞争力的团队和真正有需求的应用会??被凸显出来。 兆冠电子CEO冯新鹏:与模式创新不同,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技术。从历史上看,科技的演进需要一定的积累,需要相对长期的投入,需要在一个方向上坚持不懈地钻研,所以它的门槛只会越来越高。 至于“资本寒冬”,我觉得在全球范围内还算不错,更多的是国内的说法。本来,创业的风险是比较高的。所谓寒冬,只是从过热到正常的一个过程。我不太认同“创业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的说法。因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机会总是存在的。创业本身就是为了改变现状。是为了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世界永远不可能完美。总有可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这些不完美意味着机会。 LightelligenceCEO沉奕辰:我主要是做科技创业,没有做任何模式创新。关于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这个话题,首先,技术创新一定要有很大的价值,但也要看到,很多从事技术创新的团队,技术好,业务不好。这让我想起了之前在一次公开活动中的一场辩论——技术重要还是销售重要。我的观点是两者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本文总结 1.“芯片”听上去很冷,但它其实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是很多应用的底层基础。 2。因为中兴事件,芯片行业开始受到更多老百姓的关注。政策倾斜和扶持有利于企业发展,但我们必须正视。政策是锦上添花。目前,国内芯片产业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依然较大。未来,中美之间的技术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3。虽然各方面都存在差距,但中国完全有能力研制出领先的芯片。国内初创企业的机会在于:一些新技术方向的攻关,一些不依赖制造工艺和装备技术,更注重设计者能力的特殊领域,一些针对定制芯片市场的垂直芯片针对具体应用场景的细分 4.不管有多少变数,选择芯片企业就是选择了一场持久战。对于很多从业者来说,2018年,在贸易战下种种传言和泡沫的滋味下,芯片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9年将是PPT成为产品的关键一年,也是需要市场验证的一年。年。市场会越来越大,产业链也会越来越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初创企业需要坚持和耐心,需要在战略制定、市场把握、技术投入、人才引进等方面多下功夫。 5.解决现实问题,满足现实需求,永不过时。这样的创新与季节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