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4G用户增加2.5亿,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第三季度电信服务质量的公告发布

时间:2023-03-17 15:08:44 科技观察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发布了关于2016年第三季度电信服务质量的公告,公告显示电信业服务能力持续提升,4G用户保持较快增长,1-9月净增2.56亿户;截至三季度,累计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到62.1亿千兆,同比增长122.7%;服务投诉环比下降1.9%,举报垃圾短信29818条,同比下降35.5%,环比下降21.5%。服务能力提升,网络畅通。通知指出,第三季度电信业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截至三季度末,全国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5.32亿户,其中手机用户13.16亿户;2.92亿固定宽带接入用户,其中8Mbps及以上用户占比87%;移动宽带用户达到8.85亿户,占比67.3%,其中4G用户保持较快增长,1-9月净增2.56亿户,总量达到6.86亿户。2016年,“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名单公布,确定试点城市39个。同时,网络运行安全顺畅。三季度,全国电信网络和互联网运行平稳,通信服务质量总体稳定,电话接通率和上网率达到《电信服务规范》指标要求。三季度,通信行业精心部署,汇聚全行业力量,圆满完成G20杭州峰会通信保障工作。全力应对湖北、湖南、安徽、河北等地暴雨洪涝灾害和“莫兰蒂”等台风灾害。派出应急通信保障人员36.8万人次、应急车辆15.7万辆、发电机油机17.3万台次、应急短信12.1亿条,全力保障救灾指挥和公共通信畅通。在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方面,截至三季度,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累计达到62.1亿千兆,同比增长122.7%;固定互联网用户保持快速增长,固定宽带接入小时数达到4270亿分钟。智能手机出货量持续增长,达到3.71亿部,同比增长13.5%;物联网终端用户达到8761.7万户,同比增长45.8%。进一步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渗透,培育信息技术产业新增长点,带动相关业务加快发展。对电信服务的投诉减少,不良移动应用程序的报告增加。在电信用户投诉举报方面,三季度,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用户投诉处理机构共受理相关投诉22719件。电信服务,环比下降1.9%;每百万用户季度投诉率为12.5,环比下降0.4。网络质量投诉占比26.9%,环比上升2.4个百分点。用户主要抱怨固定宽带上网和无线信号覆盖问题;用户服务投诉占比42.4%,环比上升2.0个百分点。用户主要反映企业未及时处理投诉不力的问题;收费纠纷投诉占比30.7%,环比下降4.4个百分点。此外,三季度,12321网络不良及垃圾邮件举报受理中心受理有效垃圾邮件举报29818件,同比下降35.5%,环比下降21.5%。其中,“点对点”垃圾短信举报16147次,同比下降54.9%,环比下降12.6%;移动通信转售业务垃圾短信共计5040条,环比下降32.8%:“端口型”垃圾短信举报8631起,同比下降17.4%,环比下降28.3%月。相关垃圾短信举报已移交3家基础电信企业和移动通信转售企业,并采取了用户信息屏蔽、发送号码黑名单、停止短信功能等措施。在手机不良应用举报方面,三季度,12321互联网不良与垃圾举报受理中心共收到手机不良应用有效举报350544件,同比增长205.8%,环比增长-季度增长35.4%。机制,联合应用商店和安全检测厂商,下架了1057款存在问题的不良手机应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抽查手机转售企业社会关注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行为》、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关于防范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通告》,坚决遏制电信网络犯罪的发展和蔓延,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工信部召开“信息通信行业从源头上采取措施严防打击通信信息诈骗”专题会议。工信部还对移动通信转售企业用户实名登记情况进行了暗访和抽查。共暗访26家移动通信转售企业109个营销网点新增网络电话用户实名登记情况,发现违规网点37个,占比33.9%,比1月份抽查下降11个百分点2016;共抽取8家移动通信转售企业进行实名注册信息达标率测试,其中分享通信91.30%,电话世界95.48%,远特通信95.95%,迪信通96.46%,海航信息98.28%,苏州蜗牛99.53%,小米科技99.59%,爱思迪99.73%。此外,工信部还组织对50家手机应用商店进行了应用软件技术检查,查出违法软件29款,涉及非法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恶意“收费”、强制捆绑推广其他无关应用软件等问题。组织抽查3家基础电信企业399项业务和168家增值电信企业,发现11项增值业务存在资费提示不清晰、业务内容更新不及时、业务内容名称不一致等问题。无法使用的服务。督促整改。工信部提醒用户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不轻信来路不明的电话、短信,不要轻易泄露身份证、银行卡等个人信息,谨防通讯信息泄露欺诈罪;企业告知的补登记方式应当配合实名信息补登记,防止因未实名登记而影响通信服务的正常使用。